1月10日,9点,陕西师范大学"启夏苑"一楼会客厅.我拜访了张国俊教授.
会客厅有宽阔而明亮的玻璃幕墙,幕墙一侧是碧绿的大叶冬青,一侧是落了叶的古槐.靠着玻璃幕墙的一个角落,一个小方桌,对着两把藤椅.太阳从玻璃幕墙照射进来,厅内暖融融的.
"喝点茶还是喝点咖啡?"
"不不不,随便一点,随便一点"
"哦!搞散文的人都喜欢随便,那就随便一点吧!"
我们的谈话在一种不拘"格套",不讲程式的自由气氛中开始了.
我们从9点开始,谈到快11点,超过约定时间近一个小时.我们谈得很投机,我们忘记了时间.张国俊教授说:"我们真是有缘哩!"
说来也是,去年7月,我去新华书店,发现了一本<艺术散文创作论>,我眼前一亮,于是就读起来.我从早晨9点一直读到天黑了.先是站着读,实在站不住了,就蹲着读,整整“蹲”了一天。回家写了一篇文章叫"蹲书店",发在新浪博客上,后被<中国美文<散文选刊>>加精.
我被这本书的内容深深的吸引住了.那时正是酷暑,房间小,气温高,于是,我把读书的场地转到了公园.
每天早晨8点,有时更早一点,我就到公园.我在湖边找了一个有树荫的地方,我开始细细的读起来.我一边读,一边做读书笔记.这样的读书生活坚持了一个多月,后来,写了一篇博文:读书在湖边,被许多网站加精转载.
后来,我边读<艺术散文创作论>,边学着写散文,半年来,我在新浪博客发表散文一百多篇,有的得到专家学者的肯定,如散文作家淡墨,作家闫延文,散文作家余继聪等.
从我的写作实践中,我感到<艺术散文创作论>是一本很实用的书,它的实用作用首先在于给了我写作散文的信心和勇气.以往,我也读过一些教人写作的书,但读的结果是,越读越不敢写,越读越不会写,越读越觉得自己不是写作的料.<艺术散文创作论>中说:"一定要坚信自己同样可以写出满分作文,只要你向自己的心灵要文章,只要你真诚地叙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必能学会写作,必能写出独特的好散文。”
过去,一想到写作,往往是一堆名作家出现在脑海,这些名作家打消了我们这些普通人的写作欲望,吓跑了我们这些普通人的写作的信心和勇气。<艺术散文创作论>的独到之处,是把写作的信心和勇气注入给了我们,这实在是比一千个方法一万个技巧还重要的啊!
<艺术散文创作论>以接受逻辑安排体例是很合理的,说到体例,张教授说,开始有人感到不象个理论著作,感到散。我想,从理论逻辑的角度看,确实如此,但从接受逻辑的角度看,这样安排恰恰是最好的,我相信读过此书的人会产生这样的感觉。
<艺术散文创作论>关于人、人的心灵和散文,这一章,也是独到的,在别的散文论著中几乎看不到的。我开始读,也感觉挺怪,一本谈散文创作论的书,为何要喋喋不休的去谈人,谈中文教育?而且60多页!说老实话,我开始是把这一章跳过去的。读着,读着,我渐渐地进入“境界”了。我对作者的忠诚和对散文本质的把握产生由衷的敬佩,这一章,实在是说到根子上的。
<艺术散文创作论>讲形象、讲感受、讲特质、讲表达,而未辟单章讲结构、讲语言,这也是很高明的。
更令我惊诧的是,<艺术散文创作论>批评了余秋雨的散文,而且有的言辞很尖锐,此前,我对余秋雨崇拜有加,我知道他是散文名家,而且,我们有过一面之交.读了<艺术散文创作论>,我才知道了余秋雨在散文方面的问题,我深深敬佩作者的学术勇气,对一个大名鼎鼎、如雷贯耳的名人的批评是需要勇气的,这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
从买到<艺术散文创作论>,我不知读了多少遍。我渐渐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接受逻辑”。我的魂儿被它牵着走啦!
哈哈!我被这本书迷住啦!
哈哈!张国俊,该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该是怎么样的一个女子?我在心里想象着.
我在网上搜罗这个张国俊,没搜到。
后来,我知道她在陕西师范大学,通过朋友,曲里拐弯地找到了她。
张国俊,女,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秘教育系主任、教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散文教学,散文创作和散文理论研究。有多本著作问世。
张国俊,名如其人,文如其人,她也是名人哦!
今天,她就坐在我的对面。我仔细的品读着她。她的眼里跃动着智慧的光芒。
“嘟嘟嘟”,张教授的手机响起来,是家里安排她买菜做饭了,她笑着说,一个女人,也要做许多家务事儿,不做也是一种遗憾啊!
春花秋实:
从事文艺创作,必须有所准备,而理论准备则是其中重要一环。你做的很好,值得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