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柳若影
(2022-05-02 12:47:22)靠自学获得知识的例子不少,如夏承焘。
夏承焘先生于1927年至1930年在九中任教。他的事业就是从这里起步,开创词学研究新风,使传统的词学走向科学化、系统化,成为海内外公认的"一代词宗"。
1927年下半年,夏承焘一到九中就在藏书楼发现了丰富的图书,令他喜出望外,一头扎进了书籍的海洋。他在日记中记下了自己的欣喜之情:"在师校图书馆理旧书,有涵芬楼影印廿四史,浙局'三通'、啸园丛书等,借二三十本归,在严州得此,如获一宝藏矣。夜翻《隋书》《宋史》、'三通',作《白石词考证》,得数事,甚得意。十一时寝。"晚年他回忆起这段往事,仍然记忆忧新:"每天上完课,就钻进书库读书。在那里,我阅读了大量的有关唐宋词人行迹的笔记小说,披沙拣金,往往见宝。"
夏承焘没有上过大学,但他后来却走上了大学的讲坛,成为著名的教育家、学者和诗人。他的学问全靠自学。他晚年总结读书经验时说:"笨是我治学的本钱。"他认为,读书没有捷径,不能取巧,只有下笨功夫才能取得成就。他说"笨"字很有趣,头上顶着竹册(册是串好的竹简,是古代的书籍),就是教人要用功。用功是人的根本,所以"笨"字从"竹"从"本"。自己天资很低,正因为这样,促使自己奋发苦学。从七八岁上学起,几十年来,除了生大病,没有一天离开过书本。最重要的是要多读。"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发现藏书楼的"宝库"之后,他尽情地在书海中遨游。白天教书,晚上和节假日就埋头苦读,博览群书,其用功之勤,为常人所不及。在日记中常常有这样的记载:"兀兀终日,双目为瞀。""竟日伏案,用心过劳,口舌为干。"等等。遇有创见和心得,就忘了苦读的辛劳:"大喜出户。素月流天,庭叶无声,几三更矣。""晴日满窗,乱书坐拥,萧然自得。"据尚存的1928年下半年至1929年底的日记统计,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他阅读、扎录的古今中外各类书籍达368种之多,创作诗文一百多篇。
还有张舜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