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围城》
(2011-09-09 09:26:04)
标签:
围城感悟生活杂谈 |
近日,重温《围城》,伴做枕边书,相比于之前看故事看情节,这次的重温倒让我对这部小说有了新的认识。
佩服钱钟书的文笔,着重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生动而俏皮,文中常以“好似…”,“就像…”这样的比喻使人读之每每有豁达开朗之感,特别是点点的讽刺意味,意寓非常。
方鸿渐把信还给唐小姐时,痴钝并无感觉。过些时,他才像从昏厥里醒过来,开始不住的心痛,就像因蜷曲而麻木的四肢,到伸直了血脉流通,就觉得刺痛。昨天囫囵吞地忍受的整块痛苦,当时没工夫辨别滋味,现在,牛反刍似的,零星断续,细嚼出深深没底的回味。
话说回来,方唐二人感情的夭折也有着苏文纨功劳。苏小姐有着美丽的外表,得体的举止,不错的社会地位,这样的女人爱上方鸿渐,虽然依然将爱表现得符合那个时代女子的含蓄,但也算主动得足以使方察觉,按理说被苏这样的人垂青,他应该庆幸不已,而偏偏方鸿渐看出了苏的“表里品格不相宜”,自信对她的情谊只到朋友而已,这里体现方鸿渐面对美色的明智与理性值得全天下的男人学习。后来也证明方是对的,在苏结婚后再见到方夫妇时,强装出的傲慢与工于心计的本性得已暴露,表面佯装出的幸福又有谁知道是几分真假?这不失为苏文纨的可笑之处。
再说孙柔嘉,这个表面年幼天真,实则利害的女子,这也是赵辛楣老早就看穿了的,可怜方鸿渐虽比她大了六岁,但在人情世故的考虑上,男子与女子相比总会略逊一筹。方与孙的婚姻在我看来是失败的,经过鲁莽仓促的订婚与一路颠簸的旅行回家,两人仅存的那一点喜爱也消磨殆尽,并在双方家庭环境不良的催化下,逐渐分离崩析。以前我是不相信世上会有两个人存在性格不合的情况,但经过岁月人事磨合,才明白话不投机半句多原来真是确有其缘由的,方与孙就属于这一类。婚姻与家庭的琐事将两人层层的表象剥落,露出性格的本来面目,或许这也是围城的意义,城外的人都会将自己的真实品性包裹完好,只有进入城内剥离掩饰后才会发现对方的种种缺点与不合,继而想要逃离围城,当然这是最坏的情况,若是在城外就坦诚相处,种种的逃避与伤害也许就不会发生。
苏﹑唐﹑孙这三个出现于方鸿渐生命中的女子,都有其聪慧与可爱之处,她们有着传统南方女子的细密心思与小家子气,时而言语犀利,时而感性脆弱,书中她们说话的优雅与机敏得体已非现代女子可相比之。
有时会想,若是方鸿渐与唐晓芙最终喜结良缘,是不是就不会出现围城悲剧性的一面?这可能也不好说,方初次见唐就被她独特的气质所吸引,可谓一见钟情,认为她是“真正的女孩子”,可谁知这样一位“真正的女孩子”结婚后是否会变成一个同样令方喜爱的“真正的妻子”,这样一个没有发生的前提,的确是很难得到一个笃定的答案。
真有人科学统计过,在茫茫人海中找到自己理想伴侣的概率大约只有28万5千分之一,这不免令人沮丧。夸张的理解,或许这个最佳伴侣就是28万5千个放入围城中而没有想要逃离的那一个人。
书中有一段方鸿渐的言论,抄录其下,权作思考:
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上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从恋爱到白头偕老,好比一串葡萄,总有最好的一颗,最好的只有一颗,留着做希望,多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