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篇第二评析
(2020-06-07 11:22:30)
标签:
论语为政仁勇孝悌 |
分类: 杂谈 |
《论语》为政篇第二评析
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评析】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评析】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循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评析】孔子自述了自己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阶段;五十、六十岁时安心立命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合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的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评析】孔子谈论关于孝的问题。
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评析】主要讲儒家推崇的“内圣外王”(内具圣人之德,外行仁政王道)之学,注重自我修养,强调内在心性的陶冶,注重内心的体察,颐养心性。认真学习前人的理论,静思品咀。在神思默运中举一而知十,深刻地融会贯通前人的思想成果,从而形成真知灼见,切勿在一知半解之下仓促做出狂妄的谬论与无知的放言。
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评析】主要讲了解别人的问题。孔子认为,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看他做事的心境,从他的言论、行动到他的内心,全面了解观察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可以隐藏的了的。
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评析】“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12.子曰:“君子不器。”
【评析】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非凡夫俗子,他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
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评析】孔子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之一,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
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评析】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想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
16.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1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8.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评析】孔子并不反对他的学生谋求官职。他认为,身居官位者,应当谨言慎行,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这样可以减少失误,减少后悔,这是对国家对个人负责人的态度。这不仅仅是为官的方法,也表明了孔子在知与行二者关系问题上的观念。
19.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评析】亲君子,远小人,是孔子的一贯主张。在选用人才的问题上仍是如此。荐举贤才、选贤任能,这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法制度下的选官用吏,唯亲是举,非亲非故即使再有才干,也不会被选用。孔子的这种“任人唯贤”用人思想可说在当时是一大进步。
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评析】反映了孔子两方面的主张。其一,国家政治以孝为本,孝父友兄的人才有资格担当国家的官职。说明了孔子的“德治”的思想主张。其二,孔子从事教育,不仅是教授学生的问题,而且是通过对学生的教育,间接参与国家政治,这是他教育思想的实质,也是他为政的一种形式。
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评析】孔子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损益。它的含义是增减、兴革,即对前代典章制度、礼仪规范等有继承、沿袭,也有改革、变通。这表明,孔子本人并不是顽固保守派,并不一定要回到周公时代,他也不反对所有的改革。当然,他的损益程度是受限制的,是以不改变周礼的基本性质为前提的。
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评析】孔子提出“义”和“勇”的概念,这都是儒家有关塑造高尚人格的规范。孔子把“勇”作为实行“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才算时候勇,否则就是“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