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舌尖上的宜兴——三五桥烧饼

(2013-10-09 08:55:52)
标签:

舌尖上的宜兴

张渚

三五桥烧饼

朱夕芳

杂谈

分类: 老行当

三五桥烧饼——山镇闹市的平民点心

舌尖上的宜兴——三五桥烧饼
▲P1
再不来这里草都要比人高了,惭愧惭愧!每个人见到我都是,莱莱,怎么这么久还不更新啊……
则个,总要允许银家倦怠一阵子嘛……
好吧,快十月了,又一个金秋来临,再懒惰的摄客也该清醒清醒了,先把尾货处理掉吧。
看图大家就知道啦,这期是“舌尖上的宜兴”系列——

舌尖上的宜兴——三五桥烧饼

▲P2

宜兴市张渚镇——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之地,一座美丽富饶的山区古镇。官方资料:

张渚于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建镇,属义兴郡国山县,至今已有近1700年历史,古称桃溪,南宋时易名张渚。

 “鸡鸣闻三界,一足跨三省”,是对张渚独特地理位置的真实写照,

拥有这一区位优势的张渚古镇历史上一直是皖南山区通向太湖平原的门户,起着山区与平原之间水陆转运中心的作用,

上世纪初就拥有商家近千户,客商云集,贸易繁荣,“日进斗金,夜进斗银”,“金张渚”美名由此而来。

不仅如此,张渚亦是个人文底蕴丰厚的古镇,国山碑、岳飞、梁祝文化、卢象升、陈庆之……

哪个点在历史文化领域都熠熠生辉,都可以拿出来大书特书,

可这些,随着时间的流逝,都已华族桃溪河里的潋滟光影,古镇画卷的温厚底色,

而当下,最动人也最吸引我的,无非是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那些浸润着山镇特色的静好岁月,

以前发过的《耄耋老者的竹匠人生》、《一个叫光明的理发店》都是此类题材。

舌尖上的宜兴——三五桥烧饼

▲P3

今儿的主角,在张渚镇最热闹的所在——桃溪河上,三五桥边。

当东边的第一缕日光还未照射到老屋的门楣上,桥边已然停满各色交通工具,一番繁忙景象了。

舌尖上的宜兴——三五桥烧饼
▲P4

这间破旧的、窄窄的门面,每天凌晨五点多打开,一直忙活到下午五点多。

 此时,2013年7月29日,晨,6点28分。

幽暗的店堂、简陋的灶具都是上个世纪的物件,和门外簇新的商场形成对比,恍若隔世。

舌尖上的宜兴——三五桥烧饼

▲P5

刷着桐油的质朴条桌边,此刻坐满了早餐的人们。

桌上除了各自的吃食,一例放着一罐自制的辣酱,一瓶香醋,一筐竹筷,

等待的,安静的,忙碌的,山镇的一天就在这一碗豆花、一根油条里开始了……

舌尖上的宜兴——三五桥烧饼

 ▲P6

好了,该让主人公出镜啦!本期美食都出自这言笑晏晏的阿姨之手,容后详细介绍!

舌尖上的宜兴——三五桥烧饼

▲P7

夏日清晨的光朗朗地照进来,一双手飞快地切、压、抟、滚、煎,

随着油锅兹拉有声,阵阵香味便直愣愣扑进鼻腔。

舌尖上的宜兴——三五桥烧饼

▲P8
平素在城里基本不吃油条,此时却怎也抵不过诱惑了,老板娘——豆腐花一碗!油条一根!炸老点儿啊!!

——豆腐花的清爽滑溜和着油条的松脆喷香,一下把人的记忆拉回到童年!

小时候,也时常这样,馋虫一来,就不想吃家里的咸菜稀饭煮鸡蛋了,

便会和外婆撒上一通娇,骗得几毛钱,然后箭也似的冲到马路对面的小吃店,大快朵颐!

老板还会问,头,豆腐花要清汤的还是浑汤的,然后小人儿就会像个老吃客般大声回答:浑汤!

伴着一通稀里哗啦,几分钟早饭就搞定了,那豆腐花碗必定是要舔得干干净净,油条也吃的渣粒不剩的,

然后带着熨帖的胃、挂着满足的笑,噘着油漉漉的小嘴扬长而去……

舌尖上的宜兴——三五桥烧饼
▲P9

太阳越升越高,路边的条桌都收回店里去了。早餐的忙碌持续到八九点,冬天可能更晚。

此时,这个连招牌也没有的小店便会关张几个小时,午饭,这里是不提供的,

几小时里,这里也不锁门,就这么敞着,丝毫没有防备,像个憨厚的山里人劳累了一上午在路边打个盹困个中觉。

舌尖上的宜兴——三五桥烧饼

▲P10

只消几小时,这里便重又热闹起来,弥漫的却是另一种香味——

舌尖上的宜兴——三五桥烧饼

▲P11

是的,烧饼!才是我们这篇的主题啦!

小店因为在三五桥边,所以就叫三五桥烧饼,宜兴人的爱吃会吃也是出了名的,

哪里有可口地道的美食,吃货们定会趋之若鹜,尝之后快,

一碗豆腐花,几块臭豆腐,都可以让一个犄角旮旯的小店名声大噪。

这三五桥烧饼本来也就是张渚人的普通点心,不知怎地,三两下就被网友吃货们炒的声名鼎沸。

今年上半年,还被评为“宜兴特色名点”,这下,是真火啦!也诱得循香而往的我半年里去了四五次,拍下近千张片子。

舌尖上的宜兴——三五桥烧饼

▲P12
必须先隆重介绍一下她——我给她的封号是——桃溪烧饼公主!

朱夕芳,三五桥烧饼主人。朱姐的父亲也是做烧饼为生,七十年代,烧饼店还是集体性质,

朱姐的父亲退休,她就女承父业接下了这份拿工资的活计,开始了烧饼生涯,那年朱姐17岁。

朱姐的阿公、丈夫都是烧饼店的员工,一来二去,朱姐便和丈夫结下了烧饼情缘,

如今,集体店早已改制,两家的父亲也先后驾鹤西去了。俩人在山镇的南北两端开了两家一样的烧饼店,日日繁盛至今。

朱姐今年51岁,烘烧饼已有34个年头了!怎样,年轻时定是个大美人呢!

很自然地想,这烧饼店生意好当年是否与这个烧饼公主的美丽有关呢?

呵呵,罪过罪过,这样想让三五桥烧饼的尊严何在呢?嗯嗯,开玩笑,这么大名气,一定是这烧饼本身有过人之处啦!

舌尖上的宜兴——三五桥烧饼

▲P13

每天下午一两点,随着三五桥头鼓风机的一声低沉的轰鸣,桥堍边最热闹的时光就开始了。

做烧饼没有秘密,朱姐大大方方地让我在她的领地跑来跑去,拍来拍去!

下面介绍一下流程:

第一步,干面团醒好后,放上一块由板油和粉加工成的推酥。

舌尖上的宜兴——三五桥烧饼

▲P14

然后用手把面团和酥揉开,抟成卷。

舌尖上的宜兴——三五桥烧饼

▲P15

反复抟卷,揉搓,这样饼才能层层酥脆。大家猜猜,前面那俩木头家伙是啥?

舌尖上的宜兴——三五桥烧饼

▲P16

之后就要加馅料了,咸味的加上香葱和板油。

舌尖上的宜兴——三五桥烧饼

▲P17

甜味的加绵白糖。

舌尖上的宜兴——三五桥烧饼

  ▲P18

 店里有两个帮手,一个做甜味,一个做咸味。

右边的是朱姐的小姑子,烧饼世家人人参与,名不虚传啊。

舌尖上的宜兴——三五桥烧饼 ▲P19

各式原料。铲刀是实用的工具,专门用来把板油一块块擦到面团上。

看到那木滚子了吧!

舌尖上的宜兴——三五桥烧饼
  ▲P20

是的,填塞好馅料后,就靠着木滚子压成扁扁的饼状了。大姐们操作熟练,速度飞快啊!

成形的饼一块块置于桌上,下一个步骤就是上芝麻了——先用刷子在每块饼上铺些清水,然后均匀撒上一层芝麻。

舌尖上的宜兴——三五桥烧饼

 ▲P21

这时候的饼还是软塌塌,白乎乎的,当然,还需要最关键一个步骤——进炉烘烤!

舌尖上的宜兴——三五桥烧饼

▲P22

这可真是个技术活儿,也是个苦活儿累活儿!

要把这烧饼徒手打在足有八九十度的烤炉内壁,且要速度快、位置准,不是一天两天能练出来的。

一炉烧饼一般可以烘制十多块,这第一块和最后一块分别在什么位置,多长时间可以煎出来,

长了容易焦,短了又不脆香,那火候,可都在朱姐心里攥着呢。
舌尖上的宜兴——三五桥烧饼
▲P23

拍这片子可费了老劲了,室外温度三十八九,这口子上少说也得五六十度,烘干我了:(

大伙儿看到煤火上的那块瓦片了吗?

这是控制火候用的,瓦片盖上,热力小些,瓦片放边上,火力就大些。怎么样,智慧吧!
舌尖上的宜兴——三五桥烧饼

▲P24

把烧饼夹出来要用这样特制的长长的火钳,对准位置,一块接一块,把贴在膛壁上的烧饼迅速钳出。

需要极快的速度,不能有片刻停留!

用力更要恰到好处,力太大饼皮碎了,卖相就不好;力太小更不行,烧饼掉进煤堆里就没用了。

随着朱姐腰背有规律的起伏,一块块兹兹冒着热气的烧饼便欣欣然出炉,被层层码放在灶沿上了!

舌尖上的宜兴——三五桥烧饼

▲P25

经过炉火和时间,这些面粉、板油、白糖、香葱的混合物变得焦黄、酥脆、喷香,

这醇香诱惑着每一个路人的脚步,成为山镇百姓最爱的平民点心。

舌尖上的宜兴——三五桥烧饼

▲P26

几炉烧饼坐下来,朱姐的手就成这个样子了。
舌尖上的宜兴——三五桥烧饼

▲P27

一年到头只在过年歇个六七天,永远是这样的一双布鞋,朱姐说,也穿不得什么好鞋,这鞋便宜,站着也不累……
舌尖上的宜兴——三五桥烧饼
▲P28

 这装钱的铁盒子,朱姐说,也有几十年历史了!
舌尖上的宜兴——三五桥烧饼
▲P29

给这功勋卓著的火钳子也来个特写吧!
舌尖上的宜兴——三五桥烧饼
▲P30

看我拍的辛苦,朱姐切开了中午买的水瓜,我说你们也吃呀,朱姐说,我们等空了,你先吃!

舌尖上的宜兴——三五桥烧饼
 ▲P31

朱姐的烧饼名气大了,自然就不愁卖,我问她一天能卖出几块,她笑说数不清,反正手一直没停着。

观察了一下,来买烧饼的很多都是上了年纪的人,有些是一两块来就吃,

有些是拿着竹筐子来一下十几块,说这样不容易破,回家嗒嗒粥就算晚饭了。

生意好时,店门口会有三三两两的食客络绎出一支歪斜的队伍,在桥堍边延宕开去,

等待却不焦急,主顾之间,主顾与店家之间一搭没一搭的闲话,充溢着相熟已久的人群之间才有的默契,

这种温暖亲切的“熟人社会”的气息更加重了的烧饼自身的美好味道……

舌尖上的宜兴——三五桥烧饼

▲P32

常常,朱姐会收到一些订货的电话,因为饼需要一块块做出来,

所以有大批量需要的话可以提前预定,省得在店堂前等很长时间。
舌尖上的宜兴——三五桥烧饼
▲P33 

这位大叔一下买了四五十块,就是早上就说好的,下午三点半来拿,家里造房子,给匠人们吃的。
舌尖上的宜兴——三五桥烧饼
▲P34
大哥是宜兴人,在张渚工作,经常下班就来买几块带回宜兴家中。

舌尖上的宜兴——三五桥烧饼

▲P35

时候,朱姐也会叫老主顾们自己付钱拿饼,一会儿,炉灶上的碎皮子芝麻屑上就有了很多硬币。

舌尖上的宜兴——三五桥烧饼

▲P36

太阳渐渐西斜,门外热力四射,朱姐把最后一炉烧饼放到木桌上。

舌尖上的宜兴——三五桥烧饼

▲P37

我也伺机出来透透气,转到三五桥西面几百米远的下浮桥,

大街的喧嚣渐远,蓝天白云静默,桃溪河静默、老房子静默。

夏日的凉风吹过,身后是安静的老巷,那里,还隐匿着很多好地方,

于吃货的你,有小马生煎、下浮馄饨,于文艺的你,有城隍庙、张公祠,总有一处足以牵绊住你匆忙的脚步……
舌尖上的宜兴——三五桥烧饼
▲P38

转了一圈回来,烧饼买得差不多了,最后一块,我说朱姐你自己吃吧,朱姐笑说,好呀,我也好久没吃了!

“朱姐,您这手艺有小佬跟你学吗?”

“哪有啊,哪个小年轻愿意吃这个苦哟!这老法做烧饼我们不做就没人做了……”舌尖上的宜兴——三五桥烧饼
▲P39

最后一块烧饼自个儿吃完,朱姐在炉灶上开始准备自家的晚餐,锅里“笃笃——”地煮着一锅骨头汤,

热气飘出,映衬着朱姐惯常的笑脸。

从早到晚,这个破旧老屋飘出的油条的、烧饼的香味,把山镇人从各个角落集结过来,

而朱姐和她的丈夫坚持着两代人的老手艺,虽劳累,却满足。

此时,山镇的大街小巷,拖板车的、买小菜的、做竹器的、带孩子的……

无数吃了或者正在吃着朱姐的三五桥烧饼的人们大都在匆匆归途中,

有这样烧饼油条地方,在他们心里,才是故乡,才是温暖的家。

生活就这样,日复一日,波澜不惊,简单平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