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阳春风永济桥

标签:
宜兴古桥永济桥新庄清代石梁桥春秋两拍美女佳能原创 |
分类: 古桥 |
蓝的天蓝的水,昏黄的黄昏和苇丛。
又一座老桥以其一贯尊严的姿态敞开胸怀迎接我,端庄沉稳,不卑不亢。

两次到来气温是差不多的,通往小桥的田埂景致却全然不同。
土地忠实地为人们贡献一季又一季的麦香稻熟,春天的清新秋天的疏朗……
随着老桥拍摄数量的增加,发现自己对田野对土地对农人的感情越来越深。
在许多人想竭力抹掉乡土生活的痕迹时,我却越发执拗地迷恋起乡土来。
在当下的中国社会,在土地上耕耘的农民依然是最贫瘠的,但他们的精神却单纯美好。
(虽然在江南,纯粹意义上的农民越来越少了)
他们相信只要付出只要坚持就会有好的收成,面对土地,农人眼睛里闪烁的光芒比对任何宗教都虔诚。
这样的虔诚亘古未变,这让农民内心的虚无感远没有城里人那么多……

▲P3
OK,言归正传,说说今天的主角——永济桥
官方资料:
永济桥,公布名“石灰圩桥”,位于宜兴市新庄街道办事处石灰圩村南,
2003年3曰19日宜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控制单位。
永济桥建于清代,为单孔石梁桥,东西向,东偏南25度,桥身由花岗石青石混砌而成,
桥通长20.04米,中宽1.68米,净跨3.9米,东坡长5.9米,东堍上宽2.89米,下宽3.8米,
西坡长6.8米,西堍上宽2.75米,下宽3.6米,东西各有台阶16级,桥铭石刻有“永济桥”字样。
▲P4
上周末去时已经四点多了,深秋的暖阳漫射着一天里最后的余温,
站在桥北的草丛里,努力把焦点对准桥铭石,圆圈里“永济桥”三字清晰可见,没有落款,没有时间。
春天,第一次找寻永济桥,很是费了番周折。
此桥所在的新庄是离宜兴较近的小镇,近些年乡镇合并,不知怎地,这地界就变成了宜兴的一个街道,
循着地址找去,到了,却在远处,隔着百余米的河面,只得远远拉了几张,
也好,这不拍到了桥南面的桥铭石,
几番裁剪,竟也有了几分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味道,只是水泥船为小意境打了些折扣,呵呵!
两次去,不是刻意的,经常会拍一些相同角度的片子回来,
就在排版时把他们并置了,就像孩子的游戏,放在一起看,很开心。
桥东南,春天,上午,阴天。
▲P7
桥东南,秋天,黄昏,晴天。
风从很远的地方刮起,穿过河谷,刮过褐色的田野,摧折了枯萎的草茎。
风到小桥边,就变得异常温柔起来,赐予我一个完美的倒影。
苇丛、菜地、安逸的老桥、平静的村庄——诗意的田园。
这个角度自我感觉还是秋天好……

都说石梁桥是资金不够才建的款式,但凡能够筹集到足够的资金,都会去建拱桥,毕竟更富美感一些。
左图:一米六八的宽度在今天看来是狭窄逼仄的,
让我没有足够的角度把龙门石和北岸的景致全都纳入镜头。
(天知道,再往后一步,俺就摔河里了)
右图:桥东,一条细窄的田埂。

▲P9
左图是盲拍滴,右图桥西,还是田埂,
观察了一下,也就是桥东南有田地的乡民才会走一下永济桥,
两次去拍前后也有两个多小时吧,除了第一次远远见两孩子过桥,就再也没有见过行人……
▲P10
秋,桥西南。
▲P16
植物的生存力令人惊叹,这样生长在老桥罅隙里的小树是破坏老桥的最大元凶了,
它们的根系异常强大,会慢慢在石材间渗透,慢慢撬开石板,从而让局部松动。
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搞一工程,把所有老桥里统统拔去,应该是件保护文物的大好事吧。

▲P17
左图:春天长长的油油的绿草到秋季就变成一簇簇随风摇曳的芦花。
右图:不管在那座老桥,只要是清明前后半个月去,都会看见这样花花白白的纸钱,
(以前在博文里介绍过这个民俗,此处不赘言了。)
给老桥增添了几分神秘的厚重与温情。
▲P18
秋,桥南……
免不了把喜欢的东东做前景,秋天的芦苇。
▲P19
春,桥北……
菜花前景,这张光圈偏大了,呵呵。
▲P20
白色的油菜花不多见,逮到一次就要拍个够,前实后虚。
▲P21
前虚后实,大家不要心烦啊

▲P22
不能厚此薄彼,黄花也要来一张,光圈又偏大了

通往老桥的路口,很诗意的分岔。
一堆药渣倒在正中,也是一种民俗,据说只有这样,病人痊愈才会更快些。
在这样的田野里,我们可以尽情欢笑尽情歌唱,
我们可以深呼吸,可以尽情地找寻本真的自我,让心肺扩张,让情感解冻。
昨天读到一段文字很有共鸣:
“……乡土是无法告别的。我的朋友,在你为颓废的城市生活无聊地呻吟时,
不妨看看乡土,有哪一株植物像我们一样无聊……”

▲P25
回来时村上一农户家的门,里外两层,
人在家时,可以只开外面的矮门,防止猫狗进入。这小柱头也算是覆莲纹吧,真是很少见到了。
▲P26
搁几张顺拍的流云米女吧,看老桥之余也养养眼,都是桥边拍的。
褐色的外衣正好和褐色的枯草很搭,十分和谐滴说!
▲P27
怎么样,很有范儿吧!
个人最喜欢这张,原片,只调了对比度。

▲P29
这几张是春天时在对岸抓的,一位大妈正在把螺蛳的壳和肉分开,
先把螺蛳整个敲碎,然后用蚌壳要到塑料篮子里不断抖动,壳和肉自然就分开了,
壳可以给鸡鸭吃,螺蛳肉就拿到市场上去买,
这小河里螺蛳有的就是,只要你愿意下去捞,阿姨说每天天刚亮她老公就到处去捞了,
剩下的活就是阿姨的,这螺蛳肉六七块钱一斤,我估摸着阿姨一天一百多块收入是没问题的!
▲P30
让我们回归原题,再看一眼这百余年的老桥吧。
春天,南岸。拉拍了很多张,都不满意,归根到底是老桥后面的电网十分扎眼,
不得已恶P了一下,还是毫无美感可言,遂黑白。
老桥的北面是连绵的工厂,这文物控制单位不知究竟会受到怎样的保护?
当古老的乡土文化遭遇现代文明,能这样相安无事也许已经是值得庆幸的了。
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像龙卷风一样呼啸而来,
永济桥所在的“石灰圩村”春天去的时候还在,秋天去就说没了这个村名了,合并了。
常常,我们会向往那纯粹的画面,不靠取景框的闪躲,不靠PS就可以实现的纯粹画面,
风吹过的大地,水流过的河道,花开过的石头,月照过的天空,鸡犬相闻的村庄,一切物事都如初生般美好。
这样的乡土,才有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才有李白的低头思故乡,
而今,它已被时光搁浅在一个只有通过回忆才能记起的地方。
就像一个黑白的梦。
(本集完)
前一篇:“不老仙”的钻石婚和票友派对
后一篇:聚宝桥边的缓慢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