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故园.故人.培德桥

(2011-10-09 12:09:15)
标签:

宜兴古桥

培德桥

单孔石梁桥

宜兴万石严庄

奶奶

故园

故人

佳能原创

分类: 古桥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
这样陪伴着明艳娇媚黄花的保护石碑在我的片子里并不鲜见。
保护石碑是记录老桥时候必须拍的,每次都想尽量在近旁找到些陪衬物
——或菜花或芦苇甚至狗尾巴草,做些前景背景,用以抵消石碑的坚硬和美感的缺乏。
 
——————————————————————————————————————————————PART 1  老桥故园.故人.培德桥
P2
本集中的三张深底子接片是哥哥用其杂牌小PC拍的,
一气呵成,快捷方便,回来以后才发现真的很不错!
虽然片质不尽人意,但可以省却接片的麻烦,8错8错!遂决定以后外拍一定把老公的PC带上故园.故人.培德桥
言归正传,左边蹲在那儿的就是我啦!
细心的看官已然发现,1和2是不同季节所拍。
 
故园.故人.培德桥
P3
第一次去是春天,四月十六日。培德桥西南面。
款款而来的粉衣女子是闺蜜的姐姐。
闺蜜姐姐也是自己的姐姐啦!经不起单反的诱惑也新进了一只佳能550D的套机,
周末手痒迫不及待滴试机,短裙高跟鞋美美滴就出来了,偶说姐姐啊您不像摄影师像麻豆滴故园.故人.培德桥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4
老桥东侧。
这样的镜头是最诗意的,浓浓郁郁的春的味道,江南的味道,水乡的味道。
空气里充斥着清甜的香气,似乎挥挥手就能触到蜜的感觉。
黄色的白色的菜花在镜头前嬉笑着拥挤着闯入镜头,挡在老桥前面,晕成一片季节的娇媚。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5
第二次去培德桥是国庆长假的第三天,哥哥开车,老公的奶奶陪去的,
因为老人的娘家就在这里——地地道道的严庄人。
自从半个多世纪前嫁到几十里外的扶风,回娘家的次数就很少了。
此刻,老人正摩挲着石碑,喃喃滴说:“啥时候树的碑呢,以前没有呢……”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6
官方资料:
培德桥,在宜兴市万石镇严庄村。建于清代,为单孔石梁桥。
桥面及立柱为花岗石质,桥基及栏杆为青石质。
桥长23.6米,中宽2.84米,堍宽4.28米,桥孔净跨6.8米。
2003年3月19日由宜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故园.故人.培德桥
P7
西北面河埠头拍去。
河畔一棚黑韧的丝瓜藤藤不知存在多少年了,
这一季最后的几点黄色飘飘摇摇地曳在深绿的河水上方,
粗壮的丝瓜一定是被主人刻意留着的,要么做种,要么等它老到泛黄,取它的经络来用——
丝瓜巾,那可是最棒的洗碗布,纯天然绿色环保,比现在市场上的什么保洁布可耐用多了!

故园.故人.培德桥
P8
东面石梁上,有五个圈,内刻“严庄培德桥”——
感觉很奇怪,这样瘦瘦的空心的楷体,在其他古桥上是没有见过的。
此桥建在严庄村西,为何称“培德桥”而不叫严庄桥呢?
  
故园.故人.培德桥
 P9
这里面还真有一段传说呢——
据老人说,从前,严庄村上有一孙姓大户,家资颇富,崇尚“德操”和“德望”,为人正直喜做善事。
他和村上的一些人组织了一个龙灯队,逢年过节舞龙灯,
他将舞龙灯的喜封用于当地公益事业,所以在当地德高望重。
后来,孙氏得子,取名孙培德,意欲后代能像他一样有德操。
培德继承父业,不负父望,也成为有德有才的乡绅。

故园.故人.培德桥
 P10
但有一件事一直萦绕在孙培德心头,即他家的祖坟在周铁的三洞桥,
每到祭祖扫墓,要先经水路再走旱路才能到达,实觉不便。
严庄村的河南便是蒋家村和南塍村,因为没有桥梁,南来北往都需绕道而行。
于是孙培德捐资在河上造了一座石桥,还在桥的两头各安一对威武的石狮子。
为了提倡道德观念,他在造桥时作了巧妙的设置———在平板桥中间安上一块横梁石条,
安置牢固却略有空隙,人踩上去微微颤动,会发出“咯嘚咯嘚”的声响,
以警示行人要注重道德修行。

故园.故人.培德桥
 P11
培德桥的响石如今依然安在,奶奶笑盈盈站在桥头嘟哝,
桥还是老样子啊,我都变成老太婆了!

故园.故人.培德桥
 P12
年代久了,老桥的扶栏断断续续不完整,这是唯一保留下来的东北角卷云纹栏板。

故园.故人.培德桥
 P13
花岗石青石的桥基,这个角度可以感受到老桥的规整与坚固,
虽然不知确切的年代,但依据奶奶的母亲的年龄来推算,这桥至少也该有一百多年了吧,
岁月变迁,老桥只是少了几块栏板而已,桥身稳固如昨。
这让才造几年就出现坍塌的钱江三桥之类的豆腐渣情何以堪啊!

故园.故人.培德桥
P14
近旁的河埠头,显然是个老码头了,荷花纹的望柱如今有了更朴素实用的功能。
依我之见(拍摄老桥的经验吧),这望柱应该是百米外培德桥上的吧!
右上:下面那睡着的"8"字大家应该知道是啥吧——栓船石哦。
右下:河岸两边各有一只龙头,东边的尚完好,
老人们说,西边那只掉水里了,这龙头是不是也是用来栓船的呢?
两次去都是阴天,所以这个场景盗用了两张林子兄弟的片子,有蓝天的感觉还是好呢,呵呵!
 
故园.故人.培德桥
 P15
素朴齐整的篱笆,近处的蒜苗黄花,远处的新柳古桥,
莲纹望柱在其他老桥经常见到,这一根是不是培德桥上的呢?
其实原本是什么现在已经不重要了,青灰色的沧桑,此时终于有了更为实用的去处,
所有的物事宛若天开,绝无人工雕砌的痕迹。这唐诗宋词般温婉的画面,此时,就像一个沉睡多年的美梦!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6
酢浆草荠菜花在脚边争着春阳、拂着春风,星星点点羞羞涩涩地开放着,
 古渡口上的石阶,青石的花岗岩的,被岁月和脚步摩挲的极其光滑,
依稀可以想见昔日从太湖过来的各种物品被男人们挑上岸,
女人们看见归乡汉子时笑意绽放,空气中应该也流动着今日般香甜的春意吧。
 
故园.故人.培德桥
P17
老人们说,这里昔日有个大祠堂,不知何年月败了,在它基础上建了严庄小学,
再后来,小学也撤并了,只留下这片田地与这块石碑,
前几年,村里花钱把石碑砌在一堵老墙边——
《严庄大宗祠祭田记》,落款年份是“乾隆十一年岁次”。
查了下资料,乾隆十一年是荒年,郑板桥在那一年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
不知是干还是涝,总之那一年农民收成不好,所以有了这祭田记吧!
那么老桥是不是和祠堂差不多年份造的捏,不得而知了故园.故人.培德桥
 

——————————————————————————————————————————————PART  故园风景
故园.故人.培德桥
P18
村口的一洼水塘,很桃源。
奶奶在我身后走过,嘟哝着 ,都铺上水泥了,
如今新农村建设,乡村的小路再也不是灰头土脸,农村变得越来越干净……
 
故园.故人.培德桥
P19
江南,水乡。风把阳光调进水里,一吹,便唤醒一池春色……
 
故园.故人.培德桥
 P20
秋天,静静的水塘边总有一种无言的诗意……
 
故园.故人.培德桥
P21
什么是田园般美好,这就是吧……

故园.故人.培德桥

P22
五彩的钱纸、招摇的黄花、浅褐的草堆、灰白的石碑——
桥头用一小竹枝撑起的钱纸是半月前的清明摆在这里的,江南旧习,用以祭祀桥神与先人,
这一蓬明亮的色彩在午后的春阳下有些晃眼,恍然间会有尘世如梦的感觉……

故园.故人.培德桥
 P23
雪菜是大地上盛开的绿色的花朵。
  庄稼人不厌其烦地给雪菜翻来倒去地晾晒,直到晒得又瘪又干,水分尽失。
女人们早就用清水擦洗了家里最大的一口缸,男人们互相合作把缸搬到稻场上,
往缸里放盐和雪菜,村庄人凭经验就知道盐和雪菜的比例,往往不差分毫。
然后就是最有情趣的踩踏——男女老幼纷纷脱了鞋袜,爬到大缸里,
我家在镇上,外婆也喜欢腌雪菜,现在回忆起小时候爬在缸里踩雪菜的场景真是一场乐事呢!
雪菜并非一日就可踩好,须反反复复踩几遍,踩熟踩透,
才可以装到一个个深褐色小瓮里,瓮口用泥封好。
雪菜炒鸡,雪菜冬笋,雪菜鱼片,雪菜豆腐,都是极好下饭的家常菜肴。
 
故园.故人.培德桥P24
 几张花花,春天的,秋天的——
 
故园.故人.培德桥

P25

 紫云英,现在已经不多见了,哪怕在农村。

 

故园.故人.培德桥
P26

丝瓜花


故园.故人.培德桥P27

 木槿

 

故园.故人.培德桥
P28
扁豆花

故园.故人.培德桥
P29
 大舅公家门口的金边美人蕉,第一次见,很稀罕。
 
——————————————————————————————————————————————PART   老人
故园.故人.培德桥
P30
奶奶娘家住在村东头,培德桥在村西头,奶奶说,难得家来,村上也没几个熟人了。
话音刚落,桥北走来几个大叔大妈,其中一个见奶奶端详了几分钟,
随后激动地叫了声——“阿姆娘!”
这一声叫唤彻底拉开了奶奶内心记忆的匣子,哦,你是谁谁家的什么人吧!!
呵呵,一场叙旧会就在这桥头亲亲热热地开场了!
 
 
故园.故人.培德桥P31
奶奶叫孙荣娣,据她说,严庄虽叫严庄,但村里大多数人都姓孙,
我说,那你们一定都是造这桥的学士孙培德的后代呢!
老人们的笑声飘出很远,乡里乡亲,数百年前都是一家人呢!
 
故园.故人.培德桥
P32
乡下老人的身体都特别硬朗,这位大爷八十好几了。每天田间地头耕作不辍,
我说公公年纪这么大了也好歇歇了,他笑着说歇着倒不会过了呀!
 
故园.故人.培德桥
 P33
几位大妈都比奶奶小一辈,多年不见,东家长西家短,话匣子打开就收不拢了!
附近拍了一大圈,几位还在热烈交谈,
左边的两位大妈都是刚从田里上来,穿着蓝色的雨鞋上粘着新鲜的泥巴。
笑容也像田间的青草般纯净。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34
其中一位大妈的竹篮里放的是刚刚从地里摘来的红小豆。
镰刀,蛇皮袋,布条绑过的篮子在桥栏上,小河边素朴得令人心动。

故园.故人.培德桥
 P35
大叔不好意思和大妈们合影,在我给他们拍的时候走开了,
带我拍完又坐下,我说单独给您拍一张吧,
大叔立即开怀地笑出声来!
 
故园.故人.培德桥
P36
临上车时,九十岁高龄阿婆正好从屋里走出来,也是奶奶昔日熟络的故人,
一见奶奶亲切叫了声:“荣娣啊——”免不了又是一阵牵手亲热寒暄!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37
这几张是春天时候拍滴:

故园.故人.培德桥
P38

故园.故人.培德桥
P39

故园.故人.培德桥
P40

故园.故人.培德桥
P41
这位大爷很有意思,春天去时,瞧着打扮,像个乡绅呢!
 
故园.故人.培德桥
P42
秋天去时,又俨然变成憨厚的农家大爷,奶奶说他是个磨剪子的高手呢!
时常走村串镇去帮人磨刀,远近闻名的呢!现在年纪大了,也不怎么出去了。
 
故园.故人.培德桥
P43
大舅公大舅婆(奶奶的哥嫂)也来了,几十年没合影了,咔嚓一张吧!
平均年龄82岁的三位老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大舅公,
前几年癌症动了手术,放疗化疗,但做了一辈子教师的老人生性坚强乐观,
这些年身体倒愈见硬朗了,您能看得出83岁高龄吗?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44
奶奶说,小时候每天做这座桥去上小学的。
半个世纪前唢呐花轿走出村庄的小家碧玉,如今已经两鬓斑白,
唯一不曾改变是对故土的这份深情……
本集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