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周铁北街日杂店王掌柜 |
分类: 故乡 |
P1
建国以来,从这里走出了两位中央委员、三位全国人大代表、六位全国政协委员和两位工程院院士。
据统计目前分布在全国各地有教授、高工职称的周铁籍人就达531人之多,
素有“阳羡状元地,周铁教授乡”之美名,被誉为无锡西门外第一镇。
正月十四,和同事母子俩去周铁某村拍某古桥,先在镇上老街转了转,不期而遇本篇主人公王掌柜。
一个十字街口,朴素到几点的街名——东街、西街、北街,
我站在南街的街口咔嚓了这张。
午后的老街,寂寥清冷,象暮色里的时间,此刻已不再流淌。
行走在北街。
去年宜兴申请“历史文化名城”,把老街巷全都粉刷了一遍,
木质的窗棂外刺眼的白让我很是迷惑,也很是郁闷,
历史原本就应该是斑驳陈旧的,何故定然要粉饰一新呢?
很多门板都闩着,抑郁中,不经意瞥见一间杂货店。
P4
琳琅满目的商品一直铺排到街上,掌柜的正在埋头算账。
左面那口塑料纸盖着的大铁锅可不是烧菜用的,您知道它什么用途吗?
走近,问:“大叔,为啥您这店没有店名?也没有门牌呢?”
老人看我拍的认真,站起身来,径自走进店堂的柜台。
P6
正纳闷儿呢,老人从一个纸盒子里摸索出一个图章,很认真地往一张白纸上印去。
我这才反应过来,他这是要告诉我店名呢!
P7
第一次有些糊了,老人又印了一次——
“宜兴市周铁镇兴旺日杂店
P8
店堂里幽暗拥挤,加之阴霾的冬日,小店便更显清冷了,
好在有簇新的对联和大小的红色塑料盆泛着喜庆的亮色。
拍了一会儿,老人和我们也熟络起来。
“今年69啦!我62年就开始在供销社做营业员了,一直做到主任的,
后来供销社倒闭,我就自个儿开店,熟悉这一行,我也不会做别的。”
P10
“我是宜兴商校毕业个,学就是学的这个!”
——话语间不觉流露出一丝自豪!呵呵,王掌柜原来还是科班出身呢!
中午大概是喝了点小酒,老人显得气色很好。
这几天江南忽冷忽冷,老人显然有些有点感冒,边做账,边不住地擦着鼻子。
没有客人的时候,王掌柜最大的乐趣可能就是盘账了。
我问老人一年能挣几万,老人笑而不答。
也许,幸福不在利润,而在这眼前的一把算盘、一个账本和身后琳琅的货物中吧。
“2010年各项经营情况表”
不好意思凑得很近去拍,但见划得很规整的格子,类别清晰的货物名称。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呢!
老王说,戴着帽子不好,我脱了帽子很你拍吧!
只咔嚓了一两张,我说,您还感冒着呢,赶紧戴起来吧!
这样的算盘,城里也已见不到了,
黑亮的珠子被拨弄的铮亮,拨过那些清贫的岁月,从青涩小伙拨到两鬓斑白。
王掌柜说用了几十年舍不得换,有感情啦!
日杂店里的货物,应有尽有,
只要你能想到的日常用品、小物件,在这里都能找到。
描有红双喜的搪瓷痰盂,玻璃的陶瓷的泡菜坛子,
很多都充满了乡土特色,却又让人倍感亲切!
小到几毛钱的热水瓶塞子,杯盘碗盏,小五金小配件,
最贵的也就是佰拾元的电饭锅了。
正要离开,王掌柜的夫人驾到,一看便是朴实勤快之人,
我说王总你盘账阿姨要不要审计啊!俩人就都不禁乐呵起来。
P21
往前走不远,也有一张小杂货店,和老王的经营项目有所不同。
再回来时,王掌柜的帐还没有算完。
一不留神俩个宝宝冲进我的镜头!
又过来一个小美女,啃着甘蔗,乖巧可爱,好讨人喜欢!
被我哄着在王掌柜隔壁的木门前留影!
太可爱了,妞妞说我叫杨思思!我是四川人!
阿姨记住了,下次还要来找你!
P27
一直跟到桥边。俯瞰一下老街!
P28
呵呵,跑题了,回到王掌柜这儿来结束吧!这帐还没算完呢!
对了,王掌柜名叫王金南。
全文编排好,写题目时候才发现片子的框把北街写成西街了!
有朋友下次去找王掌柜的话可千万别跑错,俺就不改啦!
木了!下次再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