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南草塘桥

标签:
宜兴古桥南草塘桥古典纹饰单车游建设与保护 |
分类: 古桥 |
P1
南草塘桥,位于宜兴市屺亭镇寺前村西100米。
光绪二十四年(1898)修。单孔石拱桥,东西向,两边各有石级26级。
青石与花岗石混砌,花岗石护栏。有桥联。桥长22.2米,中宽3.7米。
南草塘桥与一条幽僻的马路隔河相望边,其实很多次透过车窗见过她。
荒郊野外,犹如一位从古代穿越而来的大家闺秀,落寞又清高。
P2
说她孤独,是因为这老桥如今已无人走动了。
要不是因为受保护,可能早已和周围的老屋一起被拆了。

P3
必须先交代一下环境。
南草塘桥周围,原来是有个大村庄——寺前村的,
因附近新建了一个宜兴经济开发区,所以在去年下半年全部拆迁了,
只剩下这两户人家——所谓的钉子户吧——
P4
三个姐妹,两个连襟,冬日午后,其乐融融。
他们打的牌您认识吗?
宜兴地方上叫“游湖”,反正俺是看不懂的。
黑色羽绒服的大叔后来带我去拍屋后几百米处的南草塘桥。
他们说,这拆建极不合理……再拖一阵子吧,看看能不能多得到一套商品房。
这是俺生平第一次倾听“钉子户”的牢骚,感触良多……
P5
桀骜的断壁。
东面上桥。
泛白的青条石参差沧桑,
杂草下是现在已经很少见得青砖。
站在桥中央俯拍。
因为已经荒落,无人走动,所以台阶缝隙中长出了许多野草,
无端生出些雅致来。
天长日久,陪伴孤桥的除了默默的蓝天白云清风流水,
就是这些无人欣赏无人眷恋、不为谁开不为谁败的野草野花了。
P9
西北面。桥上的是大叔。
他告诉我,光绪年间造桥时,村西和村东各造半边,
东村的匠人比西村的勤奋刻实又灵巧聪慧,
所以,无论工艺还是坚固度,桥东都比桥西要好。
果然,我在桥西发现两块被损坏的桥栏,
大叔说,是文革时被红卫兵小将推下河去的。
而桥东的完好无损,
大叔说并不是红卫兵小将没有来破坏,
而是太坚固,破坏不了。
东村的匠人们若在天有灵,也会欣慰含笑的。
坚固倒还罢了,东桥栏的精致着实让我激动了一阵!
从上而下的四个栏杆没有像东面那样一致,
而是分为四种纹样,耐人寻味!
水纹、云纹。(右面那个很像古钱项链呢)
P13
环纹、莲纹。
花岗石的质地的桥栏因此显得异常厚重精美!
P14
还有这桥尾的折枝纹刻花,也是我见过的清代古桥中比较精致且保存完好的!
这龙门石也让我的小心肝一阵狂跳啊!太漂亮了!
里面应该是象征太阳和云彩的纹饰,中间隔着二方连续的卷叶纹,
外侧四角还有四只精致的蜜蜂。
整个图案构图饱满,寓意丰富,美轮美奂啊!
西南面。
只能这样了,再往后俺就到冰冷的河水里去了!
远远看见桥名和对联,可惜小小白没带,拉不过来,只能望联兴叹了!
大叔也在俯身帮我看两边的对联,看不清啊!急人。
桥的滨岸延续到几百米之外,时断时续。
依稀可以想见当年两岸的繁华。

保护。建设。吊车、烟囱,厂房,围墙。无处不见的不和谐。
难道只要保护老桥而已?
没有了周遭的环境,总觉得缺失些什么。
无人亲抚的桥栏,无人踩踏的台阶。
只有这遗世独立的躯干在冬日的寒风中固守着一份矜持。
为了这份挂念,周六下午顶着寒风骑单车50分钟抵达。
“石桥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呈现一派诗情画意景象”
看着眼前的荒草阡陌,残垣断壁以及隆隆而来的开发的脚步,这样的句子让俺心生向往。
只是“市级保护”而已,也许宜兴这样的老桥太多,
除了来立一块这样的碑石,还有谁会来关心她呢?
骑车的好处——
归途中,竟然又见着一顶更为简洁素朴的老桥,
P22
桥面由四块花岗条石组成,虽则粗陋却也牢靠。
桥边没有任何碑石说明,离锡宜快速通道只十米远,
宽阔整洁的一级公路与这杂草丛生无人问津的老桥形成鲜明的对比。
太阳下山,暮风渐紧,
拍完冷暖两张色调,归家!
———————————————————————————————————————————————
在《鲸塘桥》那期里,陈亚军老师和韩军老师说,拍老桥要和人相结合才更有味道,
俺觉得非常之对,人文片总是比纯风景片更有嚼头的。
老桥边必有老屋老人。
可如今在宜兴,随着建设脚步的加快加大,这样荒凉得找不到半点人烟的老桥也越来越多了。
还是只想有空就记录吧,记一座是一座,
资料性和艺术性有时候不可兼得,尽力吧,渴望大虾们多指点!
谢了。
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