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丁山蜀山紫砂老街外地人四川人苏轼提梁壶孩子佳能 |
分类: 故乡 |
P1
在行政地图上,出产紫砂壶的地儿叫丁蜀镇。
它分为“丁山”和“蜀山”两部分。
老街,位于蜀山。题图便是(四P拼接)。
说是“山”,其实也就是个江南小土坡,原名独山。为何现名蜀山,里面还有一段典故。
P2
话说宋熙宁年间,大学士苏东坡晚年不得志,弃官来到蜀山,闲居在蜀山脚下凤凰村上。
见一山兀立,风景秀丽,问其名,言为“独山”。苏子赞美说:“此山似蜀”。
后人为纪念苏东坡遂改独山为蜀山。
著名的东坡书院即在此山南麓。
P3
苏子可谓是蜀山最著名的外地人了。
他不仅给此地留下了容易令人误解的地名,流下了至今人迹鼎盛的书院。
还留下了一款经典的壶式——“提苏”……
P4
阳羡(宜兴古称)既产素负盛名的唐贡茶,又有玉女潭流出的金沙泉水,还有海内争求的紫砂壶。
有了这三样东西,苏东坡喝喝茶、吟吟诗,倒也觉得比在京城做官惬意。
他看到蜀山一带的人家,都在做紫砂茶壶,他想我何不自己动手做一把,自己做茶壶自己用。
便叫书童买来上好的天青泥和几样必要的工具,开始动手了。
谁知看事容易做事难,苏东坡一连做了好几个月,一把茶壶也没做成功。
一天夜里,书童提着灯笼送来夜点心。苏东坡手捧点心,眼睛却朝着灯笼直转,心想:
哎,我何不照灯笼的样子做一把茶壶。说干就干,一干就干到鸡叫天亮。
等到粗壳子做好,毛病就出来了:因为泥坯是烂的,茶壶肩部老往下蹋。
苏东坡想了个土办法,劈了几根竹片片,撑在灯笼壶肚里,等泥坯变硬一些再把竹片拿去。
P5
(此图片来自网络)
灯笼壶做好,又大又光滑,不好拿,一定要做个茶鋬(音盼,提把)。苏东坡思量:
我这把茶壶是要用来煮茶的,如果像别的茶壶那样把茶鋬装在侧边肚皮上,
火一烧,壶鋬就烧的乌漆墨黑,而且烫手。怎么办?
他想了又想,抬头见屋顶的大梁从这一头搭到那一头,两头都有木柱撑牢,灵机一动,说:
“有了”,赶紧动手照屋梁的样子做茶壶鋬。
经过几个月的细作精修,茶壶终于做成了,苏东坡非常满意,就起了个名字叫“提梁壶”。
因为这种茶壶别具一格,后来就有一些艺人仿照,
并把这种式样的茶壶叫做“东坡提梁壶”,或简称“提苏”。
苏东坡煎茶歌中的一句名词“松风竹炉,提壶相呼”,此壶铭文便是。
P6
继苏子之后,蜀山就从来没有安闲过。
尤其近百年来,蜀山老街因为走出了朱可心、顾景舟等等大师而为更多人熟知。
被保护起来后,古南街受到了应有的尊重,我们不必再担心它的被损或被毁。
只是老街里更多的不再是本地人,而是外地人。我粗粗问了几个,竟然大都是四川人——
苏轼的老乡!
P7
这位四川籍阿姨身后的墙是古南街特有的。
P8
P9
也有一些不愿意陪子女搬到大房子里去的老人,
他们生于老街,长于老街,这里的黑砖灰瓦、清亮石板、木拼门、格子窗甚至低矮的屋檐,
都和老人们打断骨头连着筋,外面的纷乱嘈杂老人适应不了,
悠然闲适甚至是寂寥的巷弄才是他们心安的家。
P10
老街身边有条河,因归隐乡野的范蠡曾泛舟而过而被命名为蠡河。
女人们在冬日午后的阳光里捆绑烧制好的花盆,然后装船或装车运往各地。
这样质朴恬淡的场景在蜀山下、蠡河边演绎了千年,并将继续……
P11
P13
老街上最让人感觉阳光与生气是这些民工的孩子。
这个红衣服的男孩告诉我,他是四川人,至于四川哪里他就不知道了,更不知道地震的事儿。
他们灿烂的笑容感染着我。或许,宜兴的紫砂和陶艺会在这些孩子的手里传播的更远。
苏轼地下有灵,若能得知他的小老乡千年后也和他一样快乐生活在蜀山下,
该又会吟咏出一首欣然的好词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