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安徽另一种心情杂谈 |
分类: 徽州 |
此文权当《无梦到徽州》系列的序吧。
好友里有个安徽人氏,偶尔提到几次宏村等地。
安徽毗邻江苏,宜兴往西南一个小时就是安徽境内了。
去了不知多少次,拍了很多片片,久远前胶片机拍的都不高兴扫描了。
最近下决心要整理一批,今天先把初开博时的一篇置顶下。不过那时候照片上的不好,像素不对,LOGO也太明显了,各位好友多多包涵啊!
现在看看,如今做得显然进不了不少哦
又一期的徽州写生展在学校橱窗展出了。看着学生或许还很稚嫩但却十分真实的笔触,思绪也不由得轻舞飞扬起来。掐指算来,这已经是我第九次去皖南了吧。
是啊,每当疲惫于钢筋水泥的丛林,心底总会有个声音在呼唤:到皖南去!去漫步!去游吟!去找寻清新的自由!于是十年中,九至徽州。去看那里的山青水绿,粉墙黛瓦;那天光昏暗中的古宅;荒草夕阳里的牌坊;斜风细雨下的廊桥。还有那穿着红花布衫的女娃娃坐在小巷的石板上,蹒跚而出的老人在木雕窗棂前定格……当然吸引我的还有煊赫一时的徽商传奇;影响深远的新安画派;以及新安理学、徽州朴学、徽派版画等等等等。徽州深厚的文化积淀,迄今仍为世人展示一种落花的矜持与自尊。所有这些也都构筑成一种独特的魅力,令我们一次又一次前往,感受她清淑的山水建筑与丰厚的人文气息。
面对鸳瓦粉墙棹楔鸱吻的巷陌;雕栏画栋、颓垣残壁的古屋……一种久远的回顾,一种创作的冲动总是拨动我们思维的琴弦。没有任何多余的色彩,不带一丝牵强的粉饰,黑瓦白墙绵延伸展,远方青山如黛,炊烟淡淡飘散,如同嵌在纸面上一幅淡泊写意的水墨画卷。尤其是宏村,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空灵明澈。从村外自然环境到村内的水系、街道、建筑,甚至室内布置都完整地保存着古村落的原始状态,没有丝毫现代文明的迹象。造型独特并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因此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2000年11月宏村与西递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正式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于是,无数学子、摄影家、导演、游客纷至沓来……
九十年代初,大二的我和同学们去徽州渔梁坝写生。时至晌午,一位戴着棕叶斗笠的老妪盛邀我们去家中午餐。腊肉笋干——老人家拿出的是他们认为最好的菜肴。学生时代的我们寒伧得可怜,吃完后心怀叵测地与老夫妻合影(试图以照片混饭),阿婆似乎洞察了我们的心思:去画画吧,一顿便饭而已。照片也别寄了,我们这儿没门牌号,记得明天再来。一番话让我们无地自容。
在一个普通的农家院落,大嫂看着我们垂涎欲滴的样子,微笑地让我们采摘她满树的石榴,说能摘多少就摘多少吧,反正一家人也吃不完;坐在街边画画时,时常会有可爱的孩子为你搬来小板凳,还顺带在你手里塞一把甜甜的自酿蜜枣……
老妪,大嫂,孩子都象一股暖流无言地感动过我,触碰着我们心底最柔软的角落。曾经不止一次地对亲友学生提起他们,在我心里,他们已幻化成一种我们身边匮乏又令人想往的物事……可是近两年再进皖南,却发现原本吸引我的很多东西,正在一点一点地远去。
棠樾,宏村等地的门票逐年提高,尚可理解与接受;可一幢幢新建的商用房,雪白的墙与老房子的斑驳是如此的不和谐,如此刺眼,一些旧宅老街的古玩店陈列着各式亦真亦假的古董,这也无可厚非,再看他们的眼睛,听他们的言语,却分明比原本多了一份市侩与贪婪。这次去宏村,竟然看见某店家门口竖着一小牌:出租小板凳,10元。乍看到这行字,心里不知何味。那曾经给外乡前来取景学画的孩子带来几许温暖的小板凳,而今竟已无处可寻。
喜欢宏村月塘的夜,因为没有了白天叫卖的喧嚣。有月的晚上,一湾静水边,浸淫于炼乳般的月华中,犹如披着一件温润细腻的外衣,那是一种久违的平静与快乐,是我喜欢的徽州的原本面目。
所以不管怎样,还是爱那片土地的!站在橱窗前,我对自己说,只是下次再去,也许会走得更深入,去那些没有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村落。
希望在那里我还能再次遇见递我小板凳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