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州市有一处著名的历史街区,称为三坊七巷。在这片不太大的街区中,曾走出了上百位的著名人物,如严复、沈葆桢、林觉民、林徽因、谢冰心、郁达夫、郭化若等等,他们闪光的印迹和美名,牢牢镌刻在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史册之中。

所谓三坊七巷,是由一条称为南后街的路,并以此为中轴线,右侧依次并列着三坊称为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左侧依次排列着的七巷为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吉庇巷。据说历史上福州建城时称冶城,为勾践的后裔无诸建于公元前202年。西晋时期,晋安郡太守建子城;唐天复元年,威武节度使王审知为了守地为民,又在子城外用钱纹砖砌筑一座新城,命名为罗城,为当时全国唯一的砖城。三坊七巷就在罗城的西南部,面积达661亩。如今一千多年过去了,坊巷格局依旧,据称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坊巷格局的老街区,以古代建筑博物馆的美名著称于世。

多年来,凡到过的地方,固然喜欢游览那些自然的风光美景和绿水青山,但是更乐意于寻找那些充满神秘古朴、有着陈迹斑驳的旧街区、旧房子走一走,看一看,去寻找那些淹没在历史洪流中的故事,去感知逝去岁月留下的忧伤与悲怆,认识人生发展的浩荡与激昂,体会世间的美好与人生的欣慰快乐。所以,这次到福州参观学习,忙里偷闲,挤出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游览了福州市著名的历史街区--三坊七巷。

然而,两个多小时,想看完面积660多亩,有着那么多的、有数百年历史的古建筑,了解渗透在古巷古宅中的那些传奇和故事谈何容易。只能是走马观花,边走边照。其实正如一本介绍三坊七巷的书中写得那样:“三坊七巷不是镜头能够拍得尽的,也不是文章能够写得完的。三坊七巷是块碑,是条河,它无言地伫立着,又喧闹地表达着。”
当我走进三坊七巷,游人之多,令我感叹:每一座旧宅里,每个院落中,每一幢门楼或牌坊前,都有来自各地的游客或在观赏、或在拍照、或专心听着导游的解说;走在主大街上,更是游人如织,仿古时候的人力车在人流中穿梭而行,其拥挤程度用“肩摩毂击”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由福州回来后,我闲时时常坐在电脑前,欣赏着三坊七巷的那些照片,体会着听到的那些故事,真的理解了前面的那句话。再好的镜头,真的无法拍出三坊七巷的深邃内涵,而现代人的文字里,也确实难以表达出曾经的真意。照片显得直白,文字更是显浅,只有用心地去倾听它自己的表达,也许才能获得真谛:城市是什么,城市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历史书。历史是一个城市的根基,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保护历史街区,是根基的体现,是灵魂的载体,更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游览福州市的三坊七巷历史街区,让我对此有了更深的体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