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朋友说:龙口市有个东台村,很有文化底蕴。村中戚姓为戚继光兄弟的后裔,被称为戚家街的大街上还保留着古老的建筑,说是戚氏宗祠,门口有一棵400多年的古槐;清末翰林王金钟的旧宅遗迹。同时,村中保留着许多的百年左右的民居。最近去龙口调研,工作之余专门去了一趟东台村,对东台村的历史文化有了个初步的认识。
东台村,位于龙口诸由观镇政府驻地北2公里,烟潍公路西侧,地域面积约2平方公里。村东、北为丘陵地带,占三分之二,南为平原,西与西式台村为邻。丘陵地带蕴藏着一种被称为火山岩的褐青石,村中许多百年民居都是用这种石料建设的,很有特色。陪同参观的龙口市徐福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曲玉维先生介绍:这种石头主要产于东台村的村北丘陵地,其他村则很少见。

据《龙口市村庄志》记载:东台村建于明朝弘治年间,起初有邹、张、戚、王四姓,分别形成邹家沟、张家沟、戚家街和王家庄四个自然村,后来便合并成一个村,因村西有明代烽火台遗址,故称为东台村。
目前,戚家街保存比较完好。除戚氏宗祠等一片旧宅民居外,门口的古槐,树杆高约5—6米,1.5高处周长2.5米左右,主杆分出四大主枝,两支直插云天,两支平展伸延。参观时,遇一老汉,对我们说:这棵树是建村时种的,400多年了,老而不衰,老百姓都把古槐看作是村庄古老、富庶而升腾的象征。

清末翰林王金钟故居,因当年门前树有旗杆,故当地百姓称其故宅为“旗杆底下”。现在多数房屋都拆除了,仅剩部分断壁残墙,以及临街的一幢旧屋,仍显昔日那种壮观景象。关于王金钟故居,《龙口村庄志》对过去的情形有详细记载:旗杆院由三部分组成:住宅、南大院、北大院,占地总面积达7000多平方米。住宅分为东西两处,四合院格局,两院间有拱门相通,房屋是传统的四梁八柱土木结构,屋顶青瓦覆垅,脊端异兽翘首,砖砌码头,严合无缝,白花石腰墙,平滑如镜。出椽飞檐,雄伟高大。两院门楣上悬“太史第”匾额,以示功名。迎门青砖照壁,雕花图案剔透古朴。庭院方石铺地,室内门窗仿宫廷格式,镶嵌玻璃,明亮典雅。后院为其旧居,可直通村外。住宅30余间,占地1200多平方米。住宅南面是南大院,与住宅隔街相对。院东有客厅两栋十余间,为宴请宾客所用,院西式有廊房十余间,是佣人住处。客厅与廊房间有花墙相隔,尤显庭院雅静。南大院占地2000多平方米。住宅北面是北大院,与住宅一路相隔。北大院地处村北高处,加之高墙头环围,门楼高大,在村南数里之外都能看到。北大院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院内建一鱼池,池上筑一小桥,桥上有凉亭,亭中置石桌石凳,池中放一小舟。池南平阔地栽种奇花异草。池北堆假山两座,东西相对,周围花木环绕。……旧时称河东(黄水河)第一庄园。
关于王金钟这个人,资料说他原名克钟,一生读书不辍,家开“燮和堂”药房,乡中行医,颇有好名。几次应试不中,后主考官知其事迹,适逢宣统皇帝登基庆典,遂奏请皇帝恩赐为翰林。其子经商发了大财,回乡建设“旗杆院”,所以在门首上悬挂“太史第”的匾额。

东台村目前已经由过去的诸由观镇划归旅游渡假开发区管理。据说根据新农村建设规划,村中的旧民居都将要拆除,也许未来这里将会是一个现代化的社区。但是,历经数百年积淀的历史文化元素和基因也将消失,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