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门楼水库,是烟台市的主要水源地,被称为这座城市的生命之源。走近门楼水库,漫步的雄伟壮观的大坝上,放眼青山之间的浩瀚银湖,远山近岭,倒影水中;鸥鸟飞翔,投影水面。库区景色,风光旖旎,水秀山青。有雅士撰写美文但道其四季之美:阳春三月,风和日丽,库水波澜不惊,宛若明镜。渔船划行其中,撒网捕鱼,更添几分江南风趣。有时风起浪涌,千米坝下防波石上,‘卷起千堆雪’,珠玉飞滑冰溅,万千气象。夏季,山景水色,如诗如画。秋风送爽时,蓝天白云,与山水共一色。特别是夕阳斜照时,水面浮光跃金,时而融为一片橘红,一直染透水底。而到了冬季,则是银装素裹,更是别有一番情趣:大雁、水鸭子等成群结队,风和丽日时,它们群翔天空,自由飞舞;风吼雪落时,它们则群集于冰面上,有时还伴随着几只客此的天鹅,嬉戏在雪覆冰封的库面上,把个库区的景色点缀的更加清新美丽。为了开发门楼水库的旅游资源,近年来福山区政府又在门楼水库内岛建设银湖生态园,园内建有滑草场、高尔夫练习场、孔雀园、跑马场、狩猎场、篝火广场、休闲别墅区以及四季亭等等。银湖生态园依山面水,寓山水之间,更增添了门楼水库景区的现代人文情素。

十月的一天,我游览了门楼水库的山水美景。我站在大坝临水的石阶上,欣赏着如明镜一般的水面,微风吹拂着水面,掀起了层层涟漪,规律的向岸边涌来,水波撞击着护坝岸石,发出哗啦啦的声响,那么的富有韵律……。蓦然,我仿佛觉得那层层的涟漪,好似人在一页一页翻着书,向游人展示着渗化在水库中的那些引人入胜的画面;水波撞击岸石发出的哗啦声,更象似向游人叙说着那些往昔的故事。
门桉水库是1958年11月开工建设的。当时的烟台《劳动日报》报道:“郊区人民幸福的象征----门楼水库,昨天隆重举行了开工典礼。参加大会的有民工、干部等五千多人。”那是一个豪气冲天的时代,到处显示着“喝令三山五岳开道”的气概,来自烟台各地的民工在清洋河畔摆开战场,开山辟石,拦水筑坝,掀起了建设水库的大会战。1959年冬天,参加会战的民工和驻烟解放军战士多达20000多人,到1960年水库工程基本竣工。门楼水库建设,就当时来讲一是彻底根治了清洋河的水患。清洋河下游靠近福山县城附近,与大沽夹河汇合,年年水患不绝。历史上经常发生“庄稼种早怕水涝,庄稼种晚怕水漂,一旦两河见了面,死逼关东路一条”的惨状。二是保证了烟台发展的工业用水。三是为发展农业提供的浇灌用水,特别是60年代中期修建了东西两条引水灌渠,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保证了当地农业生产快速且稳定发展,充分体现了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命脉的具大作用。而现在,门楼水库又成了烟台市饮用水的主要水源地了,说它是烟台城市发展的生命之源一点都不过分。

门楼水库建设,是烟台广大地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开先工程。从那以后,特别是进入上个世纪70年代,烟台各地适应当时大力发展农业的形势,年年都开展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每年的冬春,各级都有规模不等的工程,建水库、修堤坝,整地改土,集中会战,绣山画水。大的工程工地,还扎有松门,彩旗飘扬,高音喇叭或播放歌曲、或播放工地竞赛的新闻、或高播放一些激昂的口号,总之,用当时的话说是热火朝天。那时烟台广大地区流行的口号有:“当代愚公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胶东大地无冬闲,地冻三尺照样干;艰苦奋斗创大业,当代愚公能胜天”、“干到腊十十九,吃完饺子再动手”,还有一些鼓励竞赛的,如“山外青山楼外楼,英雄好汉争上游,争了上游莫骄傲,还有英雄在前头”等。笔者高中毕业后,曾在一个县级水利设施配套工程工地劳动了一个冬天,之后又到一个公社级的水利工地劳动。直到78年上大学才结束了这种“地冻三尺照样干”,吃着窝窝头、喝着波菜汤,睡觉透过房顶数星星,醒时被上一层霜的生活。而这些都作为了一种经历留存在了记忆中,并且很多年都不愿再去想那些曾经的苦与乐了。……俱往矣!然而,往事又焉能如烟。那是一个时代,那是一段历史,那是一些客观存在。那些年,在烟台各地成就了许多的水库、塘坝、大口井,修整了许多条河流,整治了许多的山岭,这些农田水利工程有许多至今还在发挥着作用,而且与门楼水库一样成了旅游佳处、休闲之地了。

我漫步在水库的堤坝上,欣赏着景区的秀美风光。我想,这座水库所承载的历史,又何曾不是一种创造,一种掩没在岁月中的辉煌,一种展示时代风采的精神,一种体现着大写“人”字的文化。正由于此,才造就了眼前的一切。所以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不应当忽视对这些历史的发掘、整理和认识。如果在这样的景区建设一个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博物馆之类的建筑或什么,再现当年会战时的景象,展示当时建设的面貌,让人们在休闲赏景中,感受一点历史,回味那些曾经的经历,肯定会有修养身心的作用的。特别是对当代青年人,甚至对未来的人,也一定会有一些好的意义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