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台是烟台山上的一处重要景观,古朴厚重,尽现苍桑。因为有烽火台,一个形似熨斗的无名小山有了自己的名子,因为有烟台山的名子,也就成就了一个地域为烟台市的城市。在烟台文化中,由烽火台演绎出来的许多血与火的故事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烟台山上的烽火台建于明朝宣德六年,即1431年。要说烟台山上烽火台,就不可避免涉及到奇山所。据《烟台望族----所城张家》一书说:宣德六年,世袭武略将军管军副千户张升,调任“奇山守御千户所”正千户,官居五品,掌铜印方二寸四分,厚四分五厘。到任即主持所城建设和抗倭军务。关于所城情况,《登州府志》记载:“奇山守御所城,砖城,周两里,高二丈,门四,楼铺十六,池阔三丈五尺,深一丈。”《烟台望族----所城张家》一书对此进一步介绍:“城有四门:东保德门,西谓宣化门,南谓福禄门,北谓朝宗门。门楼上建有庙宇:东门二郎庙,西门三官庙,南门财神庙,北门药王庙。城区十字大街连接四座城门,城上设有四座敌楼,十六座铺:即半圆弧形的堡,突出于城墙之外,御敌时既可减少死角,又可屯兵。沿城墙内侧,建有环形马道,人马可以直接上城墙巡逻御敌。整个城堡的指挥所设在北门里,在所城西北设有千户衙门。整个城区面积79600平方米,城内布满兵营马道,屯兵存粮,四通八达。在奇山所城,周围,还设有清泉寨、宫家岛、芝山寨三个百户所与所城成鼎足之势,遥相互应。沿海岸线还有清泉墩、石沟墩、现顶墩、熨斗墩等七处烽火台。守墩士兵各十二名轮流守哨,一旦出现敌情,昼生烟,夜举火,接递通报,城内官兵或就近出击,或登城御敌。”其中的熨斗墩,即烟台山的烽火台。
烽火台,作为古代的一种军事通讯报警设施,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了,因为燃料多用狼粪,故称狼烟墩台或烽燧。古代在烽火台设置方面,一般是5里一燧、10里一墩、30里一堡。报警除升烟、举火外,还有挂旗、击鼓等方式,明代以后又增加放炮方式,而且此种报警方式一直延续至清末。烟台山上的烽火台与奇山所同时建立,砖体建筑,高6.5米。有了烽火台,这座耸峙海边的小山便有了一个烟台的名子。这个名子先从民间叫起,逐步为官府所接受,到了清朝康熙十二年,即1673年,当时的福山知县罗搏主持编修的《福山县志》中,沿海标注烽火墩台,依次有营后墩、灶后墩、八家墩、郭家墩、鸡鸣墩、浮澜墩、木作墩、里东墩、白石墩、磁山墩、成阳墩、棋掌墩、现澜墩、清白墩,明时的熨斗墩改为烟台,这个情况足以证明,烟台的名子在清康熙年间已经为官府所采纳,并写入志书中。到了清乾隆二十七年,即1762年,时任福山知县何乐善主持修纂的《福山县志》就有烟台山的明确记载。道光年间,烟台已经不专指烟台山了。据《筹办夷务始末》一书记载。“道光二十六年六月,洋舶停砣矶岛及烟台等处……,显然这里的烟台并非烟台山。而且这时的烟台已经是一个比较繁荣的海口市镇了。特别是烟台开埠后,由于洋商的到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商会及有关当局已经开始将烟台作为一个港口城市来组织建设。
据翟辛灵先生的一篇考证文章说,明朝时当地人民把烽火台呼之为烟台。烟台对外开埠时,时任清朝登莱青道员的崇芳受命来主持开埠事宜,后来在烟台山上装置航行灯标时,就有烟台作为地域的称呼,不过当时是指烟台海口。如福山县志有同治二年登莱青道移烟台海口兼海关监督的记述,外国人通信所用地名还是用芝罘之名。但是,自开埠后,芝罘作为地域名称逐渐被烟台所代替,到了民国初年,烟台正式由福山县划出,成为独立的行政区域。所以,研究烟台名称的来历,离不开烟台山上的烽火台。烽火台以及奇山所作为地域性的历史文化载体,在烟台的海疆文化研究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当代烟台人重视加强海防建设,维护海疆的安全,与这种文化传承是有密切关系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