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真的冷漠吗?
只因为一个美国小伙为乞丐婆婆买了薯条,并与其坐在一起吃喝谈笑的场景被拍成照片发在网络上,而成为包括公众媒体在内的社会大众舆论所关注焦点,也引发各种评说和争议。美国小伙被冠以“薯条哥”的称号成了网络红人,由此可见互联网在当今中国社会扮演着极其重要,甚至无法替代的公众舆论角色。
我在感叹之余,对有关国人冷漠的论断表示异议。个人觉得,不能用少数或部分个案来对某种社会现象作出终极性的结论。当然,我承认中国社会存在很多不尽人意之处,不少中国人自身也有诸多问题。但是,观察某种现象,看待某个问题,不应该只看表象,更不应该只看片面、局部或个别。
中国人真的冷漠吗?这个问题既简单又复杂!
说它简单,那是由于回答者只需根据发生在自己周边环境和事物的状况,对此问题给出答案,这么做自然很容易。说它复杂,那是由于自己的看法或观点,充其量只能代表个人。也许,在回答者不知道、不熟悉、不清楚的环境和事物,却发生着与己看法或观点所相反的状况。
我们常说社会是个大熔炉、大染缸,也是多姿多彩。有好的一面,也就有坏的一面。如果媒体或公众舆论,用好的去放大和夸张坏的,又或者反过来,用坏的去放大和夸张好的。我想,无论是哪种结果,都会跟事实情况有出入。个体不等同于全体,局部也不等同于全部。
如果给婆婆买吃的,跟她聊天的不是米国人,而是我们的同胞,可能网络里就不会有什么照片,更不会有什么争论。即便是报道了,恐怕也不会有如此高的关注度。我之所以这么认为,归根结底网络媒体也好,平面媒体也好,其报道总带有猎奇性,总希望报道的内容能够具有话题性,以此博眼球引起公众广泛的注目。
中国的网络和平面媒体,应该好好的扪心自问,为什么总喜欢针对性报道外国人在国内的好人好事,却对中国人间自发的友爱互助而不闻不问,甚至视而不见。不要怪我说重话,指责媒体,此种现象和风气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是外国人做的,好坏与否,必会大肆宣传,若换成国人,媒体报道的热情就减弱很多,或只报坏的不报好的,更有甚者不把同胞做的好事作为新闻看待。
现实生活中,仅仅站在我的观察角度,在看见部分国人的冷漠时,也会看见另一部分国人的热诚。乘坐公交车或地铁,时常看见年轻人为老年人或孕妇让座。面对大街上的乞丐,不是所有的国人都无视地离开,总有些好心人多多少少给些钱财相助。国内每每有天灾人祸之事,最快伸出援手的,十有八九是中国人。
我也亲身经历过同胞的热诚,有急事要向家里亲人交代,却忘带手机出门,只好问过路人借手机,原以为会遭受一番挫折,结局却是首位被我相求的路人大方地把手机地给我用,用完了也不收我打算支付的通话费。不但是我,父母亲也多次遇见过这样的热心人。虽说,我和亲人的经历不代表社会全体,只是一家之言。可至少我个人认为,中国人并不像某些人说的那样冷漠。
其实,所谓冷漠,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方式。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压力,以及社会整体的复杂性,迫使国人不得不用冷漠来伪装和自卫。而我更愿意相信,在许许多多中国人看似冷漠的外表下,却跳动着真诚火热的心。一旦受到外部环境的鼓动和激发,中国人的热诚便会冲破冷漠这层保护色,向他们的同胞释放出温馨和真情。
中国人究竟冷不冷漠,具体事情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要轻易下结论。就事论事只能得出偏颇的观点,社会上的人、物、事,只有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这是我的一点浅薄看法!
一杯清咖啡
好心做好事为什么没有好报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