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前后分裂的复仇剧
这是一部剧情结构和风格非常奇特的电影,前半部热热闹闹,后半部冷冷清清。半部宫廷阴谋剧,半部家庭伦理剧,无论人物形象还是故事情节,前后不连贯,不顺畅。
特别是屠岸贾这个角色,好似患有佛洛依德学说中所述的性格分裂症,影片前半部分表现的凶残险恶又嫉贤妒能,多疑又心狠手辣。而后半部他又表现出包容大度,和善风趣,尽管也有猜忌和心毒的一面,但其整体言行跟前半部相比,犹如脱胎换骨,判若两人的感觉。如果说程婴是由于妻儿被害,一心想要诛人杀心,让满腔的仇恨扭曲了心态。这样的人物性格转变还是合情合理,可屠岸贾的性格变化,难道仅仅因为养了一个门客的儿子就改变原先的个性?不是说影片没有对此进行铺垫,只是缺乏说服力,也缺乏合理性和可信度。
我想,或许陈凯歌导演太注重影片的人文主义色彩,因此在对待屠岸贾这个反面人物时,过于“仁慈”,可能为了让角色免于脸谱化,也为了展现人性的复杂性,在屠岸贾人物的塑造上,尤其是在后半部导演注入很多人性化的内容,试图降低观众们对他的厌恶和反感。然而,我认为导演的意图没有得到观众们,至少是部分观众的理解和认同。我自己的现场感受是:屠岸贾像换一个人似的,没有看出人物的复杂性格,倒是看见片中有两个脾性差异的屠岸贾。当然,关于王学圻老师的表演,我无话可说,确实很精彩,问题出在导演身上。
不但是人物,剧情与风格方面,前后也呈现分裂状态。总体说来就是“前热后冷”,前半部,从宫廷杀戮开始,一直到程婴妻儿遇害为止,可谓高潮不断。其中,庄姬托孤自尽,程妻抱儿躲在暗道被发现这两场戏最为揪心,场景调度娴熟,掌控力度适中,影片节奏快慢有序,演员表演和画面剪辑相得益彰,搭配精妙。场面与气势都极具上乘。戏剧冲突所营造的高潮气氛,衬托出《赵氏孤儿》娱乐与艺术完美结合的特质。
不过,剧情从程婴抚养赵孤开始急转直下,影片风格转入稳和状态,场景和画面流于平淡甚至沉闷。后半部除了密林恶战稍显紧张气氛外,就连赵孤复仇刺杀屠岸贾的情节,也是四平八稳,丝毫没有惊险的气氛。作为复仇剧,报仇雪恨应该是全剧的最终高潮点,而《赵氏孤儿》的后半部缺少戏剧张力,人物冲突大都陷于拌嘴和口角,没有前半部戏剧冲突时所具有的爆发力和震撼力。
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只有前半部是忠于原著拍摄,后半部则是进行了修改。虽然,改编名著,不一定非要依照原来的内容摄制,可以自行创作。可我觉得,现在看到的电影版《赵氏孤儿》,前后两部分是分裂存在的,少了连贯性,多了差异性。影片风格出现裂痕,前后不一致,这是《赵氏孤儿》的致命伤。严格说,我只看了半部好戏,也许挑剔了些,可对陈导演的这部作品,原本真的很期待。以普通观众的眼光和要求,我的这点抱怨应该很正常,没有过分之处。
为陈导演遗憾,为《赵氏孤儿》遗憾,也为自己只享受半部好片而遗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