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繁简字之争可以休矣!

(2009-02-10 15:13:37)
标签:

中国

文化

争执

繁体字

简体字

考试

文人

学者

教授

传统

知识分子

杂谈

分类: 杂谈

繁简字之争可以休矣!

     某位躺在病榻上的知名学者,说了几句关于繁体字的话语,居然引发了那么多的议论和争执。支持繁体字和拥护简化字的专家教授,学者老师各抒己见,吵得不亦乐乎。网上的评论也是各种各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两大阵营大都互相诋毁,把对方支持的文字贬低的一无是处。即使有公正中肯的声音,却也异常的稀疏,都被两派的嘈杂之音所掩盖。就我个人对此事的看法:繁简字之争可以休矣!

    综合各家的意见,对于繁简字我们只有三个选择。1.推翻从来,取消简体字,彻底恢复繁体字的正统地位。2.维持现状,不做任何改变。3.让繁简体字共存共荣,一起使用,和平相处。表面上看,后两条有相似之处,其实不然。因为,在目前的中国社会里,繁体字可以学习,可以研究,但却无法使用。比如,参加高考的学生都知道,考试答题必需用简体字书写,若用繁体字即使意思或答案正确,老师阅卷批改时也会认定是错误,给予扣分。

    我极力主张第三种选择,当然国家可以制定相关法律,对繁简体字的使用做些规定,以免在两种文字使用时,因为笔画的差异而引起混乱。例如,可以规定,在官方正式报告书,文件,公告和声明等以文字形式书写时,应该用简体字,也就是说简体字可作为官方或主流社会的书写字体。而繁体字可以用于考试,报刊杂志,和人名等非官方场合。

    我想,这么做的话,各方都应该会满意,双方争论的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即能享受到汉字简化而带来的便利,又能使古老而又充满文化气息的繁体字,得到保存并继续发扬光大。我坚持认为这是一个双赢的做法,大家都会从中受益。

    繁简体字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而产生的,无论上世纪50年代的那场汉字简化运动是好是坏,我们谁也无法改变现在的实际情况,简化汉字已经成为中国大陆地区的主体书写文字。尽管推行简体字,中华民族的确付出了文化代价,的确造成了一定程度社会成本的损失。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经过几十年的时间,大陆民众都习惯用简体字书写。如果再次强行推广繁体字,废除简体字,势必又像50年代那样,造成文化上的创伤,再次让中国社会和民众付出沉重的代价。所以我认为,在如今使用简体字的基础上,国家应该允许民众在非官方场合使用繁体字,这么做,不但能维护使用简化字的一贯性,不会因为突然中断而引起混乱。而且还能保护繁体字,让它继续发挥作用,承担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

    为什么对待这个问题,非要你死我活,势不两立呢?难道不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呢?

    繁体字也好,简体字也好,都是中华文字的代表。不能为了各自的喜好,而随意的否定或排斥。我们不能人为的把这两种文字对立,与其互相攻击,无休止的争论,还不如实实在在的干点事情。在不影响简体字正常使用的情况下,以实际行动来推动社会民众对繁体字的兴趣和重视,促使大家认识它的文化价值,以及对于我们中华民族和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意义,进而起到保护和继承它的最终目的。

    我善意的规劝正在激辩的文人学者们,既然是国家的精英,社会的栋梁。那就要为人民都做些有益的事情,要与时俱进,不要顽固不化。请中国的知识分子们自重,不能持才自傲,只顾自己的感受,要多为社会和民众着想,拜托了!

 

回忆巴金和他的话(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2b35080100a765.html

回忆巴金和他的话(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2b35080100a797.html

胜利者的历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2b35080100a6qy.html

对新闻媒体报道的一点反思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2b350801009tcs.html

  水火两重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2b35080100aogg.html

震撼和遗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2b35080100ankj.html

等待秋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2b35080100ahy8.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