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薛法根老师的讲座

标签:
教育语文教师教学目标阅读方式薛法根 |
分类: 心灵之韵 |
聆听薛法根老师的讲座
我这题目够朴素的。一如薛法根老师的形象、为人及他的讲座:天然、本色,淳朴、真诚、谦虚,热忱、平易、敦厚。
薛法根是特级教师、江苏省名教师、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副校长。他全面主持着学校的工作,经常前往全国各大城市做课、讲座,还亲自任教一个毕业班的语文课。
图为与薛法根老师(中)合影
他说他所任班级是全年级最差的一个班。这里面有个故事:
开学初教务处安排课的时候,身为副校长的薛法根要求上一个毕业班的语文课。教务处一直认为薛校长只是暂时代几天课而已,目的是为什么人留一个位置罢了。所以就专门给薛老师安排了一个最差的班级。没想到的是,一学期就这样结束了,大家都没看到有新老师调来,而这个班的语文课,硬是由薛校长一个人承担了下来。
谈这个故事的时候,薛老师是面带笑容的,是高兴的。
接下来,屏幕上打出了“有效的阅读教学”几个大字,这是薛老师讲座的题目。
宏观上,他分如下几个步骤展开了他的讲座。
●阅读教学何以高耗低效?
教学内容不当;教学目标模糊;教学活动随意;语言训练缺失;教学媒介泛滥;教学评价模糊。
●阅读教学的出路在何方?
明确一个任务:发展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思维与想象的能力。
了解两条途径:1.以文本内容学习带动言语能力培养;2.通过文本内容学习语文知识,进而通过训练提高言语能力。两种途径的区别在于“知识”。薛老师告诫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要教、敢教“专业知识”,别丧失了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要让语文课堂清晰起来。
●有效的阅读教学如何实践?
研究自己;语文教师要有专业知识(他特别推荐语文教师要读三本书《朗读学》、《朗诵学》、《汉字学》);研究学生(研究一个人可以了解一类人);研究文本;语文教师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语文课程(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就是一门好的语文课程)。
●专题一:重组教学内容。
解读课标的重要概念。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阶段目标,蕴涵着对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指引性价值。
发现教材的教学价值。其一是课文本身的阅读价值;其二是课文蕴涵的教学价值。
谈到“教学价值”,薛老师进一步阐述“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字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表现为语识和语感两种状态。
接下来他用《燕子使楚》一文为例,告诉我们越是重要的教学价值,越隐藏在课文(文本)的深处,也就越难发现。
然后他列举了很多老师价值取向有误的问题,向我们抛出了如下观点:起点是童趣,不宜说教;核心是民族本色,而不是世界大同;人格是独立感恩,而不是异化崇拜;品质是开放宽容,而不是二元对应。
●专题二:精简教学目标。
要准确地定位教学目标,首先应该做到“明确”。目标与活动、环节要“对应”。
如果说正确的教学内容决定“教什么、学什么”,那么明确的教学目标则规定“教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水平”。
要准确地定位教学目标,还应该做到“集中”。一堂课有2至3个核心目标足也。
●专题三:整合教学活动。
一是教学活动要对应目标(组块教学)。有几个目标就有几个板块。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相应的教学活动来落实。所设计的教学活动应该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每一项教学活动都应该对应相关的教学目标。
二是教学活动要力求整合。将各种单一性的教学活动加以整合,形成一个个教学板块。举例《我和祖父的园子》可设计四个板块:词语归类听写;读悟园子景物;体悟童年生活;仿写“借物抒情”。
三是教学活动要有一定的向度:1.有效思维的“长度”。谈到这个问题,薛老师特别传授了他的课堂实践艺术。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后如果没人举手,那说明这个问题提得有价值,引发了大家思考。这时候老师切莫乱了方寸,心慌意乱。而应该冷静地等待7秒钟。薛老师把这个等待的“7秒钟”叫做“有效思维的长度”。一般情况下,7秒钟后学生经过思考应该有能举手回答问题的。如果还没人回答,薛老师批评很多年轻的老师这时候就会生气,就会火冒三丈,就会恶语伤人“你们这些笨蛋,这么简单的问题都想不明白”等,这是最不应该的。薛老师耐心地告诉我们,在这万不得以的情况下,语文老师应该有点“专业素养”。点拨,即分解问题;指点思维的方法和途径;示范。2.情感体验的“深度”。3.语言训练的“宽度”。
●专题四:改进阅读方式。
回归自然状态。言下之意是别去生硬地“支解”一些大家都知道这样用的“习惯”用语,让我们的课堂教学过于“功利”。他说“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一句中的“冒”字,就是自然状态下的用法。作家晓得这样用,老师晓得这样用,我们学生写文章也晓得这样用。你又何必要去生硬地把这个字替换成其他字。实际上,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在备课时研究教材的阅读方式,是解剖式的条分缕析。很多阅读出来的结论连作者本人都未曾意识到的,如同这个“冒”字,“叶老在写的时候就是那样自然而然,生活中的荷花就是这样“冒出来”的,就是觉得荷花水灵灵、活泼泼的,充满生气与精神。阅读是需要与生活经验连通的,而不是就文字学文字。简单的“冒”字被备课式的阅读法变得复杂了。这样的阅读方式当然是不适合在课堂教学中加以采用并训练的。
落实具体方法。正如王荣生教授所指出的那样:“怎么读的问题,就是在具体的文本中去读什么地方,在这些地方读出些什么的问题。”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读法”才是具体实在的呢?金圣叹点评《水浒传》或许能给我们诸多启示,他在开篇处写道:“今人不会看书,往往将书容易混账过去。于古人书所得意处,不得意处,转笔处,难转笔处,乘水生波处,翻空出奇处,不得不补处,不得不省处,顺添在后处,倒插在前处,无数方法,无数筋节,悉付之于茫然不知,而仅仅粗记前后事迹,是否成败,以助酒前茶后,雄谈快笑之旗鼓。”这些什么什么处,就是需要在此处读出些什么来的“读法”。面对一篇具体的课文,究竟要在哪些地方去读,要从中读到些什么?这是需要教师作精心的阅读指导的,如果一味地让学生自己阅读、发现,难免陷入空泛的泥潭。
形成自觉习惯。第一,必须讲究方法。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行的习惯。学生只有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教学才算真正达到了有效的目标。
以上是薛法根老师的专题讲座。让与会众生获益颇丰。接近尾声的时候,薛老师还额外跟我们专门讲了他上学期带班的情况。在我看来,这个他额外讲的,在面对一个班级时的具体操作实践,尤显珍贵。为了借鉴,为了日后在教学实践中效仿,我欲特另起一篇,以备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