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很多文章是应“中国投资理财第一刊”——钱经杂志邀请所撰写的专栏文章,通常只是将文字部分每月22日放在这里,实际刊出的数据部分被省去,主要是担心不变抑或多变的信息会误导大众。每月基本上只有一篇,偶尔会有其他一些内容。)
财务健康了,社会就和谐了。这便是我们的愿望!

与强调团队精神相比,在投资中特立独行似更重要。“知不易,行更难”是我们对于投资的描述。
小时候,经常听收音机中常提到“据美国《幸福》杂志报道”,后来很少听到这个《幸福》杂志了,倒是常看到美国的著名杂志中有《财富》(FORTUNE)杂志,隔了许久才知道这个《财富》就是那个《幸福》。英文Fortune既有财富又有幸福之意,可见幸福与财富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是绝大多数人的追求,这种境界被称之为“财务自由”(Financial
Freedom)。多年以来的所见所闻告诉人们:如果人们过的富裕一些,通常他们会更幸福些。曹仁超说:“85%的幸福可以用金钱获得”。芒格言:有智慧的人可以用金钱获得幸福。诚哉斯言!
财务自由的境界如果没有前人荫庇的话,通常需要一砖一瓦地建立并认真地加以呵护。社会人群大约可以分为两类人:正在奔赴成功的人和已获成功的人。“正在奔赴成功”的人,即尚未达到财务自由境界的人;“已获成功”的人,即已获财务自由的人。
前者以职场“杜拉拉”为代表,这些成功的白领、金领们,在关注自身的日常工作之外,可以通过执行适当的财务规划达至财务自由的境界,这个阶段约用三个经济周期的时间可以完成,在资产配置策略上需要注重适当“集中”,亦需要义无反顾和全力以赴的精神。
后者以企业家为代表,目标应是财富的保全和增值,因为从“有”到“无”的例子并不鲜见,这个阶段需要降低唯我独尊的姿态,资产配置的策略应是适当“分散”。
这两类人群在现实中可能互换,但他们的共同点是关心自己的财务规划。
前者往往因为目标太过崎岖遥远而放弃;后者往往由于过于自信而囿已取得成就的行业而陷于路径依赖。
针对认为目标太过遥远的人们,我们将目标分解一下,将财务自由的初级阶段称之为“财务健康”。并认为一般通过一个半周期可以达到财务健康的状态,一个普通家庭通过十五年的执行规划,应可以达到财务自由的目标。运气好的话,时间可能会缩短,但可惜运气不在努力范围内。详见《十五年一千万》一文。
达至财务健康的标准是一个人或家庭,其财产性收入达到或超过其日常工作所得。如果一个人上班每月赚八千,有朝一日即便在家躺着每月也有一万,心里便会安稳许多。这种安心的感觉大约就像,如果想喝一杯水有一整桶水放在旁边;如果要开车出门油箱是满满的一样。我至今尚未遇到因为有了财产性收入而虚耗时光的人。相反,就所见而言,没有一个成功的人不勤劳,没有一个成功的人不用心思考。
中国文化中有“耻于谈钱”的传统,但同时也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古训。对于财富构建和保全,我们这里所探讨的“道”就是投资。投资又可以涵盖诸如创建企业、房地产交易、古董收藏、PE\VC、证券市场等等,鉴于企业创建的独特性、PE/VC对于社会关系的高强度要求、古董收藏的专业性、不动产交易较差的流动性,我们的着重点最终较多地落在资本二级市场上,也就是通常而言的股票市场。但这些并不互相排斥,而是在生活中有机地交叉在一起。势变事宜,随机而化,“变”才是唯一不变的。
而今理财一词已深入人心,但大众很少能窥其全貌。理财实际上由四个部分组成:银行、保险、投资、税务。理财整个的核心简言之就是:增收节支、开源节流。在这四个部分中,就根本目标而言,银行业务提供的是方便,保险提供的是保障,税务指的是节流,而增收的责任主要由投资完成。投资是一个家庭财富升腾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最难和风险最大的环节。
追求财务自由的种子,实际上深播于每个人的心中,这就是为何“富爸爸”等财经书籍畅销的原因。投资成功的道路只有两条:一是成为像巴菲特那样的人,即自己成为投资专家;一是找到想巴菲特那样的人,即追随真正的投资家。根据社会分工的原则,绝大数人并不必亲力亲为。
在投资的过程中,或有挫折、或有跌倒、或有寂寞、或有嘲讽,以金石可镂的坚忍和宁静致远的心态或可令人接近最终的胜利。再多再多的困难都值得去努力,因为这是我们自己要的幸福。
人生如此飞快!故事尚未完结,因为我们都在路上。
天 南
写于玉兰花含苞待放的时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