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著名书画篆刻家彭汉蒙先生
(2012-02-28 11:05:09)
标签:
杂谈 |
分类: 汉蒙文章 |
汉蒙:汉字是我的孩子,篆刻是他们的家
――访著名书画篆刻家彭汉蒙先生
本刊记者:和益 常春《当代企业家杂志》
编者按:中国书法、篆刻,是以文字为载体的独特艺术。千百年来,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体系的艺术大师孜孜不倦地向篆刻艺术的高峰攀登,他们在中华艺术史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回归中华传统精神家园已成为人们追求的新风尚、新潮流,诗、书、画、印等真正的艺术品日益彰显出其超越时空的内在价值。作为中华国粹的传播者和传承人——篆刻艺术家,他们有着怎样的艺术追求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慕名采访了中国书画研究院研究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画研究会会员彭汉蒙先生。
汉蒙,姓彭,字和戎,号亲和堂主人,鄂籍蒙裔,荆州政协常委,鬻艺行世。这位精通古典文学、古代文字学、诗词歌赋,涉猎儒学、佛学,旁及英文、日语博学多才的亲和堂主人,为我们讲述了他对艺术的见解,以及对传统、对文化、对时代的切身体会。在这一场关于艺术与人生的哲理思考中,一位立志传承华夏数千年文化结晶,发扬华夏民族不朽精神,扎根传统、开拓创新的篆刻艺术家形象逐渐在笔者眼前清晰起来。
艺术道路:从荆州到广州
在汉蒙艺术工作室,汉蒙一见笔者就直率地抛出一个问题:“你们不懂艺术,怎么沟通?”犀利的问题与汉蒙清秀、儒雅的外表形成强烈反差,其艺术家的率真个性表露无遗。笔者认为,“艺术都相通的,凭着记者职业生涯锤炼出的眼光和思维,是可以理解和探讨其艺术根源的。”就这样,我们走进了汉蒙的艺术世界。
彭汉蒙,12岁学印,14岁开始发表作品。其第一任老师为已故著名花鸟画家黄猇先生,16岁时即入室于著名书法篆刻家、教育家汪新士先生门下研习书法篆刻,相继随杨随震先生研习书法及文字学,稍长有幸入室于台北著名艺术家、圣裔孔子七十五代孙孔依平教授门下,系统而全面的接受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洗礼。汉蒙还是无锡书法艺专的高材生,并修学于湖北艺术学院,并入湖南外国语学院攻读日语。
遍学名师丰富了汉蒙的知识结构,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汉蒙的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气质,因其在艺术上的高起点,使得他独有一种潇洒、飘逸的丰韵。回忆自己初闯广州时,汉蒙面临在人生十字道路做出抉择……他说:“当时,一念之下来广州,投靠同门乡邑长者,著名篆刻家李海先生。到艺术市场考察时,觉得这里市场很乱,赝品及低俗的作品占据市场很大的份额。感叹能被普通老百姓接受的纯粹的艺术品在广州的艰难。当然自己没有能力也不可能改变这种现状,但在这里我结识了许多纯粹的艺术家,这让我感觉到这里还是有创作空间的。此前,我在荆州除了经营酒吧和服装,还有广告公司,都是当地的知名企业。我刚来广州时,物质生活并不富裕,我在荆州是政协常委,荆州与广州各方面的落差使得自己心里颇感失落。但我知道,我选择的是一条坎坷的,充满荆棘的光明路,只要能活下去就能创造奇迹,在别人眼里的磨难对我来说是财富。”汉蒙道出了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也正是他追求艺术最高境界的强烈向往,使得他的思想感情与艺术造诣以及财富之间取得了平衡发展。
艺术理想:50年后,希望我的作品成为学术研究的对象
对于一位艺术家来说,最大的欣慰莫过于自己的作品能够找到知音,尤其是这些知音还代表着艺术界的高水准。初到广州的第一年,就优异的成绩获得广东最高书法成就奖南雅奖的铜奖。汉蒙以文会友,在广州结识了许多书画艺术界的知名人士,这些见多识广的艺术家对他的作品一见倾心。艺术大师杨之光先生收藏了他用黑曜石篆刻的“杨之光印信长寿”印章;刘斯奋先生收藏了他的陶瓷印章;叶选平先生收藏了他的玛瑙印章;卢有光先生收藏了他用寿山芙蓉石篆刻的“卢有光”印章;著名鉴赏家高鹏飞先生藏有他的琉璃印章。广东的中坚艺术家,诸如:子墨、南子、老墨、少伦、石明、素公等,都以藏有汉蒙的篆刻作品为乐。尤其是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副主席许洪波先生收藏了他的数百枚肖形印作品;中国三大名轩的广州三多轩总裁黄庆标先生收藏了他的百寿印系列作品;实业家张海祥先生也通过书法家谢石明先生辗转购藏了汉蒙的百佛印系列作品。这些以百为单位的肖形印巨作,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发端的根源……
提起现在有些人为了创新而创新,热衷于大写意篆刻,把中国文字搞得支离破碎,汉对这种现象蒙痛心疾首。他认为传统艺术有一个延续、传承再发展的过程,他说:“象我现在做的肖形印章很少人做,但我对它的发展空间信心很大。我把优美的民间传说搬到印章里,在斑驳里寻找历史的沧桑、厚重,让炎黄子孙的感情与文化在印章里碰撞。文字是我失散多年的孩子,现在我要找他们回家,印章就是它们的家!在艺术磨炼中,我找到了自已的方向,我会沿着这方向一直前行。”通过博学了解历史,把渊博知识触入篆刻艺术,故而汉蒙的作品有着很厚重的传统功底,线条圆浑有力,章法随形而变。汉蒙的创新不是无本之木、随心所欲,而是有着其在文化血脉上的传承。
平日喜欢沉思的汉蒙一提起篆刻就滔滔不绝。他说,创作作品,一个印章看不出风格,一批(一套)才能看出风格。创作一批作品时,应综合考虑整体作品风貌,做到心到手到刀到。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凝聚着国人的智慧,我希望我的作品50年后成为学术研究的东西,因为我创作的不仅是篆刻(艺术)更是文化。汉蒙道出了他心灵深处最惬意的精神追求。
汉蒙是个勤勉之人。篆刻之余,他兼攻国画山水,其写意、工笔都十分精通。他白天在工作室勤于书法、篆刻,晚上回家即挥毫作画,生活很有规律。这种在别人眼里枯燥的生活,汉蒙却乐在其中。世人为了事业往往要放弃爱好,而汉蒙的爱好与事业融为一体,他说,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在玩。汉蒙觉得自己是幸福的。
艺术之魂:生命浇灌
“书法、篆刻是展现生命之美的一种形式,是书法、篆刻家的审美与人生追求的写照,是书法、篆刻家人格魅力与自强上进的真实体现。他既是历史,也是在平凡生活中寻求超凡脱俗的永恒赞歌。他的生命来源于书法、篆刻家对艺术、对传统、对文化、对时代的体会,传承的是华夏几千年的智慧,发扬后世的是不朽的精神。”谨诚谦和、平静敏锐的汉蒙阐明了他对艺术的见解,这何尝不是其生命与艺术水乳交融的写照呢?
汉蒙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肖形印和百佛印,这是一个艰深的领域,少有人敢于涉足。
篆刻者需要有极为深厚的古文字学功底和丰富的想象力。通过长年对上古图腾造像和对汉画像砖的研究,近年汉蒙更倾心于《山海经》的探索。这部中国最古老的地理书记载了许多神奇的传说,给予汉蒙无数灵感,在他脑海里形成了以人物和动物为主体的造像作品,汉蒙将这些神奇、古朴的图像再现在方寸的金石之上。只要你读懂了其中的涵意,就明白那一方方肖形印承载着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基因密码,那是5000年前的先人与炎黄子孙无法割裂的血脉与精神家园。
汉蒙19岁时曾出世静修观禅,与“佛”有着不解之缘,他很推崇佛教的哲学思想也形成了自己对佛教的深刻理解。在今年八月三日的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捐赠义卖会上,汉蒙将一方佛像印义卖的数千元善款,无偿捐助给广州大学,用于支助优秀贫困大学生。这正是汉蒙对佛学精神世界认知的展现。
百佛印,一百尊佛印一百个形象,千姿百态,无一雷同,每一个佛印谋篇布局都有讲究,每一个姿势都有来历,每一个佛印就是一个大千世界,透过这些印能让人看到佛像背后的那段故事。方寸之间,这些祥和安静与慈悲,在汉蒙的刀石之间,流淌着无尽的大爱,并将这种大爱放大成平安与吉祥惠济到所有热爱生活的人们。
这个时代,所谓的大家大师大奖满街飞。真正能静对窗牖,反思己之所短的人并不多。所幸,汉蒙是清醒的。他有着自己的方向,面对艺坛轮转不休的流行之风,他没有盲从,而是静静地走自己的路,并巧妙地汲取时代元素,使自己的印风在传统的光环下流淌着时代的音符。
正如一位喜欢汉蒙作品的收藏家表示,汉蒙作品必将穿越时空隧道彰显出珍贵的内在价值!
――访著名书画篆刻家彭汉蒙先生
本刊记者:和益 常春《当代企业家杂志》
编者按:中国书法、篆刻,是以文字为载体的独特艺术。千百年来,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体系的艺术大师孜孜不倦地向篆刻艺术的高峰攀登,他们在中华艺术史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回归中华传统精神家园已成为人们追求的新风尚、新潮流,诗、书、画、印等真正的艺术品日益彰显出其超越时空的内在价值。作为中华国粹的传播者和传承人——篆刻艺术家,他们有着怎样的艺术追求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慕名采访了中国书画研究院研究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画研究会会员彭汉蒙先生。
汉蒙,姓彭,字和戎,号亲和堂主人,鄂籍蒙裔,荆州政协常委,鬻艺行世。这位精通古典文学、古代文字学、诗词歌赋,涉猎儒学、佛学,旁及英文、日语博学多才的亲和堂主人,为我们讲述了他对艺术的见解,以及对传统、对文化、对时代的切身体会。在这一场关于艺术与人生的哲理思考中,一位立志传承华夏数千年文化结晶,发扬华夏民族不朽精神,扎根传统、开拓创新的篆刻艺术家形象逐渐在笔者眼前清晰起来。
艺术道路:从荆州到广州
在汉蒙艺术工作室,汉蒙一见笔者就直率地抛出一个问题:“你们不懂艺术,怎么沟通?”犀利的问题与汉蒙清秀、儒雅的外表形成强烈反差,其艺术家的率真个性表露无遗。笔者认为,“艺术都相通的,凭着记者职业生涯锤炼出的眼光和思维,是可以理解和探讨其艺术根源的。”就这样,我们走进了汉蒙的艺术世界。
彭汉蒙,12岁学印,14岁开始发表作品。其第一任老师为已故著名花鸟画家黄猇先生,16岁时即入室于著名书法篆刻家、教育家汪新士先生门下研习书法篆刻,相继随杨随震先生研习书法及文字学,稍长有幸入室于台北著名艺术家、圣裔孔子七十五代孙孔依平教授门下,系统而全面的接受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洗礼。汉蒙还是无锡书法艺专的高材生,并修学于湖北艺术学院,并入湖南外国语学院攻读日语。
遍学名师丰富了汉蒙的知识结构,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汉蒙的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气质,因其在艺术上的高起点,使得他独有一种潇洒、飘逸的丰韵。回忆自己初闯广州时,汉蒙面临在人生十字道路做出抉择……他说:“当时,一念之下来广州,投靠同门乡邑长者,著名篆刻家李海先生。到艺术市场考察时,觉得这里市场很乱,赝品及低俗的作品占据市场很大的份额。感叹能被普通老百姓接受的纯粹的艺术品在广州的艰难。当然自己没有能力也不可能改变这种现状,但在这里我结识了许多纯粹的艺术家,这让我感觉到这里还是有创作空间的。此前,我在荆州除了经营酒吧和服装,还有广告公司,都是当地的知名企业。我刚来广州时,物质生活并不富裕,我在荆州是政协常委,荆州与广州各方面的落差使得自己心里颇感失落。但我知道,我选择的是一条坎坷的,充满荆棘的光明路,只要能活下去就能创造奇迹,在别人眼里的磨难对我来说是财富。”汉蒙道出了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也正是他追求艺术最高境界的强烈向往,使得他的思想感情与艺术造诣以及财富之间取得了平衡发展。
艺术理想:50年后,希望我的作品成为学术研究的对象
对于一位艺术家来说,最大的欣慰莫过于自己的作品能够找到知音,尤其是这些知音还代表着艺术界的高水准。初到广州的第一年,就优异的成绩获得广东最高书法成就奖南雅奖的铜奖。汉蒙以文会友,在广州结识了许多书画艺术界的知名人士,这些见多识广的艺术家对他的作品一见倾心。艺术大师杨之光先生收藏了他用黑曜石篆刻的“杨之光印信长寿”印章;刘斯奋先生收藏了他的陶瓷印章;叶选平先生收藏了他的玛瑙印章;卢有光先生收藏了他用寿山芙蓉石篆刻的“卢有光”印章;著名鉴赏家高鹏飞先生藏有他的琉璃印章。广东的中坚艺术家,诸如:子墨、南子、老墨、少伦、石明、素公等,都以藏有汉蒙的篆刻作品为乐。尤其是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副主席许洪波先生收藏了他的数百枚肖形印作品;中国三大名轩的广州三多轩总裁黄庆标先生收藏了他的百寿印系列作品;实业家张海祥先生也通过书法家谢石明先生辗转购藏了汉蒙的百佛印系列作品。这些以百为单位的肖形印巨作,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发端的根源……
提起现在有些人为了创新而创新,热衷于大写意篆刻,把中国文字搞得支离破碎,汉对这种现象蒙痛心疾首。他认为传统艺术有一个延续、传承再发展的过程,他说:“象我现在做的肖形印章很少人做,但我对它的发展空间信心很大。我把优美的民间传说搬到印章里,在斑驳里寻找历史的沧桑、厚重,让炎黄子孙的感情与文化在印章里碰撞。文字是我失散多年的孩子,现在我要找他们回家,印章就是它们的家!在艺术磨炼中,我找到了自已的方向,我会沿着这方向一直前行。”通过博学了解历史,把渊博知识触入篆刻艺术,故而汉蒙的作品有着很厚重的传统功底,线条圆浑有力,章法随形而变。汉蒙的创新不是无本之木、随心所欲,而是有着其在文化血脉上的传承。
平日喜欢沉思的汉蒙一提起篆刻就滔滔不绝。他说,创作作品,一个印章看不出风格,一批(一套)才能看出风格。创作一批作品时,应综合考虑整体作品风貌,做到心到手到刀到。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凝聚着国人的智慧,我希望我的作品50年后成为学术研究的东西,因为我创作的不仅是篆刻(艺术)更是文化。汉蒙道出了他心灵深处最惬意的精神追求。
汉蒙是个勤勉之人。篆刻之余,他兼攻国画山水,其写意、工笔都十分精通。他白天在工作室勤于书法、篆刻,晚上回家即挥毫作画,生活很有规律。这种在别人眼里枯燥的生活,汉蒙却乐在其中。世人为了事业往往要放弃爱好,而汉蒙的爱好与事业融为一体,他说,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在玩。汉蒙觉得自己是幸福的。
艺术之魂:生命浇灌
“书法、篆刻是展现生命之美的一种形式,是书法、篆刻家的审美与人生追求的写照,是书法、篆刻家人格魅力与自强上进的真实体现。他既是历史,也是在平凡生活中寻求超凡脱俗的永恒赞歌。他的生命来源于书法、篆刻家对艺术、对传统、对文化、对时代的体会,传承的是华夏几千年的智慧,发扬后世的是不朽的精神。”谨诚谦和、平静敏锐的汉蒙阐明了他对艺术的见解,这何尝不是其生命与艺术水乳交融的写照呢?
汉蒙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肖形印和百佛印,这是一个艰深的领域,少有人敢于涉足。
篆刻者需要有极为深厚的古文字学功底和丰富的想象力。通过长年对上古图腾造像和对汉画像砖的研究,近年汉蒙更倾心于《山海经》的探索。这部中国最古老的地理书记载了许多神奇的传说,给予汉蒙无数灵感,在他脑海里形成了以人物和动物为主体的造像作品,汉蒙将这些神奇、古朴的图像再现在方寸的金石之上。只要你读懂了其中的涵意,就明白那一方方肖形印承载着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基因密码,那是5000年前的先人与炎黄子孙无法割裂的血脉与精神家园。
汉蒙19岁时曾出世静修观禅,与“佛”有着不解之缘,他很推崇佛教的哲学思想也形成了自己对佛教的深刻理解。在今年八月三日的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捐赠义卖会上,汉蒙将一方佛像印义卖的数千元善款,无偿捐助给广州大学,用于支助优秀贫困大学生。这正是汉蒙对佛学精神世界认知的展现。
百佛印,一百尊佛印一百个形象,千姿百态,无一雷同,每一个佛印谋篇布局都有讲究,每一个姿势都有来历,每一个佛印就是一个大千世界,透过这些印能让人看到佛像背后的那段故事。方寸之间,这些祥和安静与慈悲,在汉蒙的刀石之间,流淌着无尽的大爱,并将这种大爱放大成平安与吉祥惠济到所有热爱生活的人们。
这个时代,所谓的大家大师大奖满街飞。真正能静对窗牖,反思己之所短的人并不多。所幸,汉蒙是清醒的。他有着自己的方向,面对艺坛轮转不休的流行之风,他没有盲从,而是静静地走自己的路,并巧妙地汲取时代元素,使自己的印风在传统的光环下流淌着时代的音符。
正如一位喜欢汉蒙作品的收藏家表示,汉蒙作品必将穿越时空隧道彰显出珍贵的内在价值!
前一篇:跋 《汉蒙造百佛印》
后一篇:心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