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听说《渴望》又被哪个电视台从箱子底下拿出来了,估计是打的恋旧牌。我也记不清是哪年看的《渴望》了,情节只要有人牵头,也能回忆一个大概其。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应该是它的两首歌曲《渴望》、《好人一生平安》。

《渴望》不仅仅充斥着大家的干瘪的生活空间,而且留下了若干个脍炙人口的人物形象。其中,刘慧芳一时成为全中国女性的新偶像。甚至当时男人谈恋爱的标准都要向刘慧芳看齐。

随着学识的增长,后来我才知道《渴望》的原著是王朔。那我就不明白了,王朔是典型的痞子文学的代表,怎么会创作出刘慧芳这么一个岂能一个“贤”可以概括的女性?而且,《渴望》这一不能再典型的肥皂剧,打死我也不能接受来自一个痞子文人。
我想:其中肯定有场误会!

经过一番考证,我才明白。王朔的杰出成就,在于他吧北京街痞的语言变成了文字,并且做了一定整合。这种整合的结果就是让整个讽刺,披上了正喻的风格,也正是如此才能达到反讽的效果。但是,在王朔早期作品中,由于尚未达到最高境界,他的反讽很容易被误解。其中,《渴望》就是一个典型。广大观众以为该剧是歌颂刘慧芳,弘扬一种逆来顺受、忍辱负重的受虐型道德,而事实上它不过是一场隐晦的反讽游戏。尽管王朔欺骗与玩弄着全国观众的感情,但也是这个原因,他一举成为国家主义的“密友”。《渴望》是把双刃剑,闪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语义。

多少年已经过去了,大家也不会追究谁欺骗了谁,因为当时每个人都被刘慧芳感动了。可能王朔当时还在电视面前无奈地噙着眼泪骂全国观众:“你们这群傻X!”就像这次关于汶川地震的直播节目,没有看了不哭的,没有不慷慨解囊的,但这一切已经真的重要了。大家都图一个心安,图个那个念想:好人一生平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