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2份维权桶让肯爷爷注意卫生很讽刺

(2012-09-06 08:33:44)
标签:

食品安全

老百姓

食物

个人卫生

监督

分类: 锐观社会

核心提示:因就餐时目睹员工不戴手套制作“汉堡包”,北京来汉出差的杨先生一气之下欲掏14万元购买2000份外带全家桶,放在店前展示警示市民。不过店方卖出22份后,拒绝再卖。

 

22份维权桶让肯爷爷注意卫生很讽刺

文/新锐振鸣
 
中国洋快餐一直由一对爷叔统治着,自从20年前他们先后进驻中国后,就一直无往不胜的坚挺着那里。无论当年,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后,中国所有的肯爷爷都遭到了砸毁。还是后来,中国肯爷爷多次出现了食品安全危机,用油危机,卖过期食品危机。肯爷爷不还是一直占据着中国的快餐行业吗?并且肯爷爷每年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扩散全中国的各个地方。
 
前一段时间,麦叔叔不也是被人曝光,牛肉片掉地上还继续使用,这些洋快餐的食品安全内幕,中国老百姓早就见怪不怪了,如果这一点安全危机被揭露就能让其倒闭,那太忽视这对爷叔的力量。况且,作为消费者,我们必须要清楚的知道,这对爷叔虽然来自国外,可是早已受到了中国本土食品安全意识薄弱的影响。如今的肯爷爷和麦叔叔,也是按照中国经营者的经营理念,生产方式来呈现给顾客。这样来自本土的理念,能被轻易改变了吗?很多中国顾客对此早已经淡定了。
 
可是有一位大爷却不能忍受了,因就餐时目睹员工不戴手套制作“汉堡包”,北京来汉出差的杨先生一气之下欲掏14万元购买2000份外带全家桶,放在店前展示警示市民。不过店方卖出22份后,拒绝再卖。
 
杨先生做出此举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维护自己的权利,同时警告肯爷爷要注意食品生产安全。这样的想法是好的,但是花如此大的代价去维权,确实有些不值得。如果肯爷爷的员工真的按杨先生的要求,把2000份食物做出来以后,那么杨先生要怎么处理这么多的食物。在如此维权的过程中,杨先生是否也有浪费食物的错误。最后这22份食物和2000份食物达到的警示效果也许都是一样,肯爷爷里的员工开始注意戴口罩、戴手套了。

 

 

那么是不是没有杨先生的监督,没有如此大款的维权,肯爷爷里的员工就嚣张的不注意个人卫生?难道食品卫生行业只有在遭遇别人监督的时候,才开始注意自己的卫生安全。难道食品生产卫生安全条例,没有规定从事食品生产的要注意消毒、戴手套、太口罩吗?这个连市民杨先生都知道的问题,他们怎么可能不知道?既然肯爷爷的员工知道要注意个人卫生,但却没有去防范,这很明显已经犯错了,既然犯错,改正就成了理所应当的事情。即使杨先生没有冲动的买22份食物,他们也应该自觉戴手套。可见肯爷爷的员工,一定缺乏职业道德训练。
 
再放眼中国的食品生产行业,尤其是一些卤制品加工厂,食品卫生安全问题比肯爷爷这里的还严重。如果不从生产者本身的监督上下功夫,光靠老百姓的维权有用吗?底层度的维权,就像给一些黑心食品厂挠痒痒,高层度的维权,很有可能导致维权过度,出现一些极端的维权现象,这根本不利于食品生产行业的竞争发展。再说中国问题食品厂家有很多,光靠老百姓监督,实际效果并不大。只有让有关的食品安检部门对其进行规范化的监督,对不法企业给予惩处,从源头扼杀不注意生产卫生的行为,才有可能改变中国食品生产的现状。
 
像如此个人的极端维权,其实也是在给肯爷爷做了一个广告,根本难以撼动肯爷爷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你看杨先生前脚才在为这件事着急,后脚很多顾客依然在悠闲的吃着食物。
 
再回顾,麦叔叔上过315之后的变化,不仅没有对其经营造成影响,而是从侧面反映了他们的认错态度,和改正态度。老百姓要的就是这个,就死要求吃的安全。虽然不知道麦叔叔有没有真的引以为戒,但从他的表现上,还是能够给老百姓一个肤浅的安慰。
 
相比中国其他食品生产企业而言,肯爷爷和麦叔叔的生产环境已经是比较好的,但是自从这对爷叔来到中国发展以后,就染上了中国食品生产不注意卫生,以牟利为主的经营方式。所以我曾经说过,洋人的肯爷爷中国人未必啃得起。因为他无法自主的规范自己,需要被人不断的监督,不断的曝光,不断的批评,才能有规范。
 
想要肯爷爷、麦叔叔的管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光靠杨先生一个人的监督是不够。如果有很多中国人,以实际行动拒绝肯爷爷里的食物,那么对他们警醒更大。所以监督食品安全人人有责,一个人维权再极端还是达不到最好的效果!
 
注:原创作品、期待共鸣、转载请注明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