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女孩逆境中考上哈佛能否结束中国人的焦虑

标签:
哈佛女孩教育 |
分类: 教育热点 |
当下也是美国高中生的毕业季。美国女孩唐恩·洛金斯刚刚拿到哈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一次参加学术夏令营后,18岁的唐恩回到家中,发现母亲和继父抛弃了她,不见踪影。从此,她只能靠帮学校打扫卫生养活自己,并且到处借宿。美国广播公司近日报道了美国“励志女孩”唐恩的故事。她希望自己的故事能鼓励更多无家可归的孩子,并打算创立一家基金会帮助他们。(来源:红网
编译/王勇)
文/新锐振鸣
我总认为传奇人物的背后必有一段不平凡的经历,果不其然,这位美国女孩有着令人心碎的家庭“她幼年父母离异,之后与之相处的继父是一位和毒品打交道的人,最后她遭到了母亲与继父的抛弃。”就在这样一个残破的家庭,居然造就了一位坚强的女孩,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中外学子梦寐以求的哈佛大学。这样不可思议的美好结果,让人有很多思考?
思考一:曾以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教育场所,家庭毁了,孩子是否就堕落了?
对于这样的思考,我想中国绝大部分问题家庭给出的都是一个悲剧的结果,在中国,如果家庭中有父母离异的现象,再加上有父亲贩毒的情况,那么这个家庭的孩子必然会受到污染。在中国,留守儿童的孤独与寂寞是被众人所知,但又鲜有人去体会的。他们承载着家庭的荣辱,过着痛苦的生活,最终只能被时光所遗弃。
但是这个美国女孩能在逆境中,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取得如此的成就,真的让人汗颜。她的故事能否启发那些中国孩子的成长?这还需要那些孩子们思维意识的解放。
思考二:不是富二代,就真的失去了在社会中的竞争力?没有高考,我们就拼不过富二代吗?
美国社会明显与中国社会有着不同,他们那里不缺富二代,但是这并没有导致公平的缺失。在中国,有这样家庭境遇的孩子,我想怎样成长都无法摆脱世俗的阳光,可是在美国社会,他更认同一个孩子自身的价值,只要你有能力,不管你家庭如何,你也一定能在此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中国有高考,美国同样有高考。为何美国的高考能够拯救一代人,挖掘一代人,而中国的高考,却成了维护公平竞争的工具,成为了老百姓眼中那最后的追求公平的稻草。这是对高考的极大侮辱。也是承认社会拼爹现象的严重性。
思考三:中国教育中的德育到底对学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教字拆开,就是个孝顺的文化,中国教育从古至今,一直在追求对学生德育的培养,为什么应试教育的今日,我们会丢掉孝顺的文化。美国女孩在成功之后,仍然不忘自己父母的养育之恩,没有报复父母,甚至可以原谅父母。假如放在中国,这样的学生不亲手杀了父母,绝对难解心头之恨。
再加上中国各类伦理电视剧的熏陶,报复复仇已经成了人们生活里的主旋律,试问这样的环境怎么不会摧残如今社会的少年?
思考四:在美国,对于一个孩子最后的保障是社会?在中国,对于孩子最后一个保障是什么?
家庭不温暖,可以靠社会,社会不温暖,只能指望人们的道德水平的提高。这就是中国社会,许多人所期盼的东西,也是中国社会所缺少的东西。难道说中国社会没有能力保障问题孩子的成长?中国有这能力,只不过往往用力不够。
从先前的高考,从小孩子们一开始上幼儿园开始,家长和孩子们就注定了有一种“教育”上的焦虑一直在存在:
第一种:父母望子成龙的焦虑;
第二种;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
第三种:教育支出上的焦虑;
前三种是来自家长心理的焦虑!
第四种:孩子怕学习成绩不好的焦虑;
第五种:孩子们担心考不上大学的焦虑;
第六种:来自父母与孩子共同的焦虑:我们怎么和富二代拼?
从以上思考和6种焦虑来看,这些都是社会发展的不完整造成了,大家都知道,中国现代社会就是以谋发展为主要任务的,因此在高速发展的今天,在大人们领着孩子跑的今天,很少有大人会回头看着孩子,最后就形成了大人拖着孩子跑得画面。而且为了给孩子加强发展力度,有的家长甚至给孩子加大跑步时间,这样的体罚怎么会让孩子有时间思考自己在做什么?
由此可见这位美国女孩为什么能够在如此的逆境中获得成功,是因为社会给了她一个自我思考、自我完善的过程。这正是中国社会所缺少的。要知道我们的社会虽然在进步,但是至少要给奔跑中的人一口气,一次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为什么要奔跑的思考时间,让他们跑得踏实,才能解决这个社会的焦虑啊!
如今的中国社会乃至中国教育,都在焦虑;中国人都在焦虑!
注:原创作品、期待共鸣、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