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离了学生参与的家委会毫无意义
(2012-03-28 06:34:02)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热点 |
核心提示:“各地有条件的公办和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都应建立家长委员会。”教育部在“两会”期间颁发了《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对学校家长委员会的建立有所要求,一时成为舆论的焦点。
文/新锐振鸣
在美国,家委会由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互相讨论交流的协会,他有绝对的决断权,甚至可以决定罢免一个校长或关闭一所学校;在日本,家委会成员可以参与各种教育法的制定,以及教育材料的汇编;在中国香港,家委会成员可以亲自参与校董选拔活动。而在中国内地,无数校委会,则成了各种拼爹的场所,成为了各学校融资的后台。也就是说,家委会对于如今中国内地来说就是一个办事效益低,形式化严重的一个鸡肋产物。但假如把家委会的成员权力分配到位,责任分配到位,把家委会与学校之间的关系理清楚,再采纳美国、日本的一些特色模式,那么对推动中国内地教育的发展有着重大作用。因此,在此次两会上,把家委会的成立,作为一个重点建议提出,有着重要意义。
要想让家委会具有实际意义,就一定要让家委会与学校处于一个平等监督的位置,家委会可以向学校提出各种教育建议,学校也可以向家委会申请各种物质和思想上的资助。但这都需要两者达成一致才能进行。同时这也可以提高家长们各抒己见的积极性,把一贯控制在学校口中的话语权给分离出来。这样就可以形成家长与学校之间,对于教育学生方法的思想碰撞。毕竟学校与家长是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群体,他们掌握着学生的各种学习心理,与学习需要。但是家委会并不是家长与学校之间的相声会,最终还是为了学生而服务,最终要回归维护学生利益的主题。
脱离了学生参与的家委会是毫无意义的。目前中国内地的主流家委会形式,还是学校教职工与家长双方面进行,而真正的主人翁学生群体常常被剥离在外,这样一来,大人们依旧在用自己的想法来给孩子未来的发展出谋划策,而学生的自主思想个性则被扼杀了。那么学生参与家委会讨论的真正意义在于什么?在于一个换位思考意义,是让学生与家长把自己内心的话,共同说出来。
有些教育方式的发展与改善,你不通过直接的交流是得不出答案的。即使一些学校喜欢给学生做一些教学方式调查评价,学校也找不到改良教育方式的方案。因此同学们总喜欢以完成任务的形式,一贯的将好评进行到底。调查报告上会有:你觉得现在的老师教的好吗?学生一致勾上:好;你对学校教学有什么意见?同学们一致回答:没意见。即使有学生把自己的意见洋洋洒洒的写了出来,学校看或不看,你还真的只能猜猜看了!因此如此笔头上的调查,绝对不如当面交换意见来的重要。家长肯定有很多话,想和自己的孩子说,孩子也有很多话想跟家长和老师说。但是往往,家庭的那种氛围,父母习惯性的唠叨,会让学生厌烦与家长的交流。而家委会如果让学生参与,那无疑是给家长、学生、学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
为什么如今的电视媒体上会产生一些诸如“有请当事人”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节目,就是在于给矛盾双方一个可以交流的平台,然后由资深的心理专家,教育专家、社会学家给与化解,让一些旁观者来化解当局者的疑惑。为什么如今的教育难题,在一些教师、教育家、学生心理永远纠结着,似乎永远解决不了:说减负,教师头疼、学生纠结,至今此问题还难以解决;说应试教育不可取,但是中高考又不能取消。这样的矛盾对于当局者来说,永远是个解不开的难题。但是站在局外人,旁观者的角度,如今教育为什么会变得如此尴尬?实质就在于,学生、家长、学校缺乏一种平等状态下的交流,理解。缺乏换位思考,缺乏角色的转化。
很多人谈及教育,总是要摆出一脸严肃的态度,总喜欢把教育搞的那么神圣,总是端着它。为什么就不能把它放下来,让受教育者来发表自己的观点。为什么如今的教育制度一定要由专家制定、要由官方制定。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去自主建立?让家长们去参与制定?让亲身经历教学的教师去制定?
代表制是中国的人参政议政的特色体制,但往往代表所说出来的话,并不能反映全民的心声。学校总喜欢,代表学生决定一些事情,但却不能听取学生的心声。如此脱离了学生的家委会,脱离了学生建议的教育,又有何改革意义。也许中国人口真是太多了,中国学生真是太多了,但是你不给教育一次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机会。你怎么指望他有朝一日为你创造业绩,培养人才,满足你的面子需求呢?
注:原创作品、期待共鸣、转载请注明出处!
前一篇:魔化的教师心理应该用人性化解
后一篇:女大学生卖身救父刺痛了社会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