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用饿死质疑读书改变命运?
(2012-03-18 09:58:27)
标签:
教育热点教育 |
分类: 教育热点 |
核心提示:王小林,生于1970年,十堰郧县杨溪铺镇刘湾村6组人。3月12日,当邻居再次透过窗口看到他时,他的身体已经僵硬,没人知道他是哪天去世的。他曾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在老师眼里他一直是个品学兼优学生。可毕业后他放弃工作,不做事甚至不愿做饭,最终被人发现“宅”死家中,疑是饿死。他的姐姐感叹:“对弟弟的死非常痛心。14年啊,我的心一直在痛。如果人有来世的话,我希望他做一个能劳动的人,能自食其力。”
文/新锐振鸣
大学生稀有缺乏的年代,每家每户都渴望自家出一个大学生,这不仅是面子上的安慰,也一定程度上给家庭的未来带来了希望。可如今随着大学生数量的逐渐增多,大学生渐渐从宝变成了草。在大城市里,在住房压力、爱情压力、就业压力之下,很多大学毕业生都陷入了窘境,他们开始从事着在传统观点看来大学生不应该做的工作,比如说清洁工、掏粪工、收破烂、卖猪肉。但也有一部分盲目自信或是心高气傲的大学生选择已”宅“的方式,躲避社会与家庭的责任,靠着啃老过日子。城里大学生家庭优越,大学毕业不工作尚且有父母的照顾,但农村大学生如果不愿工作,那么等待他们的也只有被他们的家庭、被这个社会所抛弃,所遗忘。
农村大学生王小林在家呆了14年后饿死的消息出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这也证实了农村孩子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历史宿命,农村大学生如果通过读书还不能改变命运,那么等待他的也只有坐以待毙。然而王小林愿意坐以待毙吗?又是什么导致了他走入绝境?假如读书不能改变命运,那么能改变农村孩子命运的又是什么?他的死,再次敲响了整个社会、中国教育对农村孩子未来发展关注的警钟。
我看过各种关于农村学生学习、生活现状的纪录片,在农村,每家每户都把自家娃的学习看的比什么都重,家长们不惜一切的给孩子提供最好的学习补给,而对于一家有多个孩子的家庭,往往出现了兄弟姐妹互让学习资格的现象出现,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培养出一名大学生来改变自家的命运。然而这却给了那个承载家庭命运的孩子太多的压力。在农村教育软硬件皆落后的情况下,他们只能埋头苦读,苦读十余年,虽然能成为大学生,那又能怎样?这无疑是把年轻的思想、本应有活力的年轻人都压迫在了学习的意识里。当他们学有所成出来之后,当他们发现学习再好也拼不过不遇的境况时,当社会仍无法满足他们内心迫切的需求和改变他们的命运时,他们的精神崩溃了。
农村孩子厌倦工作,不是因为他们不想工作,而是一种理想与现实无法达成一致的内心失落。当社会在鼓励他们用学习摆脱贫困,而后等他们重要坚韧的爬出来后,却告知他们学习无用的时候,他们的内心能没有压力。当他们无法满足家庭的需要,当他们无法承受压力的时候,选择颓废也是一个人情理中的选择。在悲痛之余,王小林姐姐的一句话,再次的痛痛的打击着我们这些旁观者的内心:“如果人有来世的话,我希望他做一个能劳动,能自食其力的人。”
也许在王小林逝去的内心深处,他也在怨恨,为什么我要如此辛苦的学习,以至于丧失了动手自主的能力?如果我不是大学生,难道我就无法生活,难道勤劳就不能致富?
确实,学习不是万能,勤劳可以致富。关键是处于社会不同生活环境的人要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实际情况,关键在于父母能够真正理解自己孩子所承受的压力。假如王小林内心能够开朗些,能够自我处理好学习与培养能力的关系,王小林的父母能够从自家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要给他施加太大的压力,那么王小林如今将会是一个自强自立的人。
思路决定出路,中国人传统的受教育心理已经阻断了中国人自身的发展与出路。学习万能与学习至上的歪理已经阻碍了个人能力的挖掘与培养,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只是一种妄想,而等到秀才们真正接触社会,秀才遇上兵真的是有理说不清了。读书只能引导人们往更好的方向去发展,但是永远也不能代替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培养的能力!
在这个偌大的城市中,用书是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但只要你有一双勤劳能干的双手,有一颗谦卑毫无超载淡定的内心,那么即使是做最基层,最普通的职业,那么你也能获得生存的智慧与力量。贫困饿不死手艺人,只会读书无法处事无法做事往往害了一个人的一辈子啊!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注:原创作品、期待共鸣、转载请注明出处!
前一篇:学校清退接吻学生不符情与法
后一篇:大三男生为爱选择裸婚很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