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体育史勇 |
分类: 体育杂谈 |
口 新锐振鸣
姚明宣布退役之后,与其同期国青队队友史勇以一位5平米麻辣烫店主的身份再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在网络上关于史勇的资料少之又少,但不可否认的事,史勇曾经也和姚明有过较量,和姚明一样都曾是国家篮球队里最闪耀的新星。但是由于伤病,史勇早早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令人惊讶的是,在退役之后,史勇拒绝了中国体育制度下对退役运动员的一些列保障,而是选择了卖麻辣烫,选择了闲云野鹤的生活。
如果当时的史勇没有因伤退役,想必他纵使有超越姚明的能力,也不可能有和姚明一样的光辉。因为史勇压根就很鄙视中国体育制度。在中国体育制度下,球队球员的生活几乎每天都在高强度的训练中度过,对于中国球员来说,他们对于中国球队,只有绝对的服从。即使遭遇体罚也不能反抗。这让本来性格就很内向的史勇不能接受。他爱篮球,但是不爱那样的体育制度。
球队里司空见惯的体罚现象,可以说是举国体制下催生的一大鄙陋。中国体育实行举国体制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人才,而是培养出成绩,因为这样中国才能获得面子上的殊荣。但是中国的男篮却时常不给力,因此他们需要极强的训练,因为中国人的训练视野里,高强度的训练是取得成绩的不二法门。试问,不科学的训练方法,又怎么能让球员们不负伤?压抑的训练环境,又怎么会不让球员与球员出现矛盾、球员与教练出现矛盾。最终整个球队只是每天机械性的练球,没有凝聚力,没有热情的中国球队又怎么会团结。而注重结果的中国体育,又怎么能在篮球这一块做出成绩。
外国的篮球为何会那么的强势,因为外国强调篮球训练的能动性,外国教练在让队员取得成绩之前,会尽一切方法,让队员之间互相信赖,由此就能产生一种高强度训练下难以产生的球员之间的默契。虽然外国球员在比赛时也会产生一些矛盾,但是他们主心骨是存在的。可以说他们是祸福与共。
篮球运动本来就是靠团队配合进行的一项整体运动,而在中国却把这项运动也变成了个人的竞技。为何中国球迷崇拜NBA,而很少关注CBA,因为NBA能给观众带来热情,而在CBA里经常看见一些球员为了一枝独秀,而坏了整体的配合。
在同样一个篮球队里,每个队员都有各自的特点,都各司其职。可以说在比赛时,没有最强的队友,只有最强的配合。无论是任何一个投篮,灌篮都不可能一个人去完成,都需要队友的配合。如果人人都争着抢篮板,都去抢着投篮,争功,那取得胜利就是做梦。而这样的争名夺利在中国篮球队里却经常能看见,无论是省队、国家队,都有这样的现象。队员们为何要这样做?因为体制在那,因为高官们需要成绩。而队员们个人的成绩将成为他们未来退役后得到保障的参照物。
在此制度下,培养出来的体育人才也是少之又少,这么多年也就出了姚明一个大人物,其背后就是一群小明星。不可否认姚明的努力帮他取得了如此大的殊荣,即使在他退役后他也光芒万丈。但是这一切只是浮云,一个姚明不能代表中国的篮球,而中国篮球赛场上也永远不能有一个人的精彩。姚明越成功,就意味着中国篮球越失败,就意味着中国的篮球训练、奖赏体制越失败。
由此可见史勇甘愿放弃运动员退役后的一系列殊荣、保障,而去卖麻辣烫,是对中国体育体制的反抗。虽然这对于史勇来说,也许是一种安贫乐道的生活。但在旁光者看来,他也是体育制度下的牺牲品,如果中国体育体制能够人性化,能够看中过程,能够切实的丰富运动员的文化生活,能够让他们在专职的体育项目外获得另一种技能的化,他们即使退役也可以从事更好的工作。
在中国过期运动员的落魄绝对不是个例,史勇是这样、张尚武也是这样,还有更多的运动员也是这样。
注:原创作品、期待共鸣、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