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析中国传统节日日渐式微的原因

(2009-02-09 20:24:56)
标签:

文化

分类: 我心戚戚焉

节日是体现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要方式,中华五千年文明博大精深,体现这博大文明的传统节日亦是多姿多彩。然而,传统节日的地位在今天似乎日益为人们所忽视,有些传统节日甚至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如上饲节、天贶节、鲁班节等节日,不仅不再为大众所知,而且在农历的日历上也已经不见了踪影。传统节日在当今社会日渐式微,这样的情况缘何而生?在我看来,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              缺乏宗教框架保护的传统节日的原始意义逐渐丧失。

中国传统节日很多源自原始宗教活动,祭祀等原始宗教活动往往是传统节日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经济以及思想的发展,原始的自然宗教崇拜被逐步瓦解。又由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没有宗教意识,因而在其后的思想是发展进程中又没有构成一种稳固的、特定的宗教结构。传统节日只限于民间风俗而没有被赋予宗教意义,所以,中国传统节日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便缺失了一种宗教框架的保护。随着原有思想发展变迁以及外来思想传入而导致的风俗改易,这些传统节日的原始意义被逐渐解构,进而变得只知其名而不识其意,并最终不幸惨遭“除名”。

二、              生产技术的发展使农事节日的标识作用逐渐减弱。

中国传统节日中有大量农事节日,这些农事节日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其实质是对农业生产过程中何时该做何事,即所谓“农时”的标识。农业生产自古都是“靠天吃饭”,对“农时”的把握尤其重要,以节日来记录这众多的“标识”无疑是一种简便有效且不会出差错的方法,因而农事节日作为“农时”的标识而存在是具有重要实际意义的。然而,随着农业生产工具以及农业生产工程的等农业技术的发展进步,农民对传统农事节日表识作用的依赖被逐步削弱,又因为在长期的农业生产技术的流传中,“农时”概念业已深入人心,对其进行标识的新方法层出不穷,已不限于农事节日,因此传统农事节日的节日色彩便被一步步的淡化了。

三、              儒家伦理道德体系的解构使为此体系服务的节日随之消亡。

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是儒家思想,虽然儒学思想并未形成宗教形式,但它对于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渗透于各个方面,大到军国大事,小至鸡毛蒜皮,无不体现出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受儒家思想特别是儒家礼仪的影响极为深刻,甚至有一些节日是直接为体现儒家礼仪而服务的。随着晚明“异端”思潮的萌发到汹涌澎湃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传统的依儒家思想构筑而成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受到一次又一次的猛烈打击,并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中趋于瓦解。由此,传统儒家伦理道德体系下的传统节日便失去了存在的根基,一步步走向消亡。

四、              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对传统节日的影响

这一点是中国传统节日式微的重要原因,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  近代中国人的文化自卑心理以及“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

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以及中国面对侵略的任人宰割使中国人产生了严重的文化自卑心理,“外来和尚会念经”的概念为大众所接受,并激发出“西学东渐”思潮。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在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和对本国传统文化的盲目鄙弃逐渐淡忘了本国的传统节日,一大部分传统节日便在这样一种过度激进的思潮中消退了。

2、  历法的改变对传统节日意识的削弱。

公元纪年法代替中国原有的农历成为中国社会生活的最主要历法使农历成为辅助历法,与此同时也使以农历记录的传统节日在人们的意识中退居次要地位。传统节日“过不过无所谓”的思想也由此产生。另外,在国家法定节假日中传统节日的失势也加深了人们以始终对传统节日的漠视态度。

3、  商业文化背景下“洋节”对传统节日的冲击。

商品经济大潮下,文化作为一种产业参与到商业文化中,并在全球化趋势下随着商业活动传播。西方发达国家作为全球化的主导力量具有强烈的文化优势,这样一种强势文化的在中国的传播必定会对传统文化形成强烈的冲击。目前,伴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的西方文化在商业炒作的推动下已成为中国社会的流行风尚,作为其重要体现的“洋节”势必会动摇传统节日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特别是对西方文化具有极其强好奇心并最容易受流行风尚影响的年轻人心中的地位。

 

传统节日日渐式微系内外两方面原因以及历史发展的客观现实所致。此中固然有其发展意义,但是传统节日作为代表传统文化的符号不应就此走向消亡,传统节日的存在与流传对我国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以及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认同感的增强具有极大的实际意义。因此,追本溯源,拯救传统节日,势在必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