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格律诗词的写作规则(七)——今人如何解决押唐韵的难题
(2014-12-11 23:20:08)
					
											标签:
																				
                            文化格律诗词写作规则平水韵押韵技巧 | 
					分类: 诗词歌赋 | 
 
 
 
 
最近,三次和朋友聊天时谈论起格律诗词的创作。有的朋友说,格律诗词押唐韵说起来好像容易,但实际上也很难,经常会遇到一首诗差一、两个韵脚找不到合适的字的情况,或者是要写的事情找不到合适的韵脚,表达不出来。我把一些体会告诉他们,收到欢迎,还要我写成文字,只好遵命。
一、写格律诗是如何确定韵脚的?
写格律诗确定韵脚,一般有三种情况。
一是,作者对景生情,有感而发,先吟出了一句或一联好诗句,这首诗的韵脚就确定了。如今年 7月16日傍晚,开车途中遇特大暴雨冰雹,躲入加油站,看见低洼马路积水,不少小车被淹一半,开着双闪,像小船一样。当时吟出了一联:“一排灯影如渔火,几处凹桥似港湾”。“湾”是上平“十五删”,可用的韵脚比较少。但我觉得这一联比较生动形象,很想保留,于是就用了这个韵部(十五删和十四寒,下面还要讲到宽韵)作了一首七律:乌云疾走扑西山,白幕拉开失五环。上下横飞残树叶,乒乓乱落大冰丸。一排灯影如渔火,几处凹桥似港湾。水汽运行难逆料,加油站里保平安(《七律 甲午荷月廿日记事》)。
二是,诗词要记述特殊的地名、人名或事件,专有名词在句尾,就决定了要选用的韵部。如写游海坨山的诗,“海坨”二字难以替换,就只能用下平“五歌”韵部;又如祝贺“复旦0862平台”设立百日,“平台”不可替代,韵部只能用上平“十灰”。
三是,作诗前就规定了要选用的韵部或字。如步韵和诗。李白写过一首《登金陵凤凰台》,用的韵脚是“流”“丘”“洲”“愁”四个字。后来宋代诗人郭祥正写了一首七律《凤凰台次太白韵》,用的韵脚也是“流”“丘”“洲”“愁”四个字,顺序都一样。又如诗友聚会或书信(网上)相约赋诗,选定一句诗文或几个字为韵分拈,依拈得的字所在的韵部押韵赋诗,如苏轼的《台头寺中送李邦直赴史馆分韵得忆字人字兼寄孙巨源二首》。
二、破解押唐韵难题,要善用宽韵、中韵。
唐韵(平水韵)各韵部包括的字数多少不一,多的有三四百字,如“四支”467个字;少的只有几十个字,如“十五咸”才39个字。根据字数多少,可以大致把平声韵分为宽韵、中韵、窄韵、险韵四类
宽韵包括四支、一先、七阳、八庚、十一尤、一东、十一真、七虞。
中韵包括十三元、十四寒、六鱼、二萧、十二侵、二冬、十灰、八齐、五歌、六麻、四豪。
窄韵包括五微、十二文、十五删、九青、十蒸、十三覃、十四盐。
险韵包括包括三江、九佳、三肴、十五咸。
作诗选用宽韵和中韵,有较多的韵脚可供选择;而选用窄韵和险韵,可供选择的很少,增加了作诗的难度。所以,在想写诗前,结合要抒发的情感或描写的景物,优先选用宽韵和中韵。当然,有的朋友为了证明自己驾驭文字的能力,故意选用窄韵、险韵作诗,也是常见的。拙作七律《游门城湖》就是押的窄韵“十四盐”:“小寒初度暮云严,刺骨寒风肆入帘。一夜长空飘碎絮,全城大路洒粗盐。京畿久旱梅迟发,水面初平景又添。只盼西山多建设,定都回首虑官廉。”但这只是偶尔为之,平时我也是优先选用宽韵和中韵。
三、通过背诵诗词来记住韵部
有的朋友说:平水韵韵部划分有的没有规律,哪个字在哪个韵部,记不住。
从平水韵出现到现在,已经将近800年。现代推行普通话,语音和古代唐韵有不少差别。要背诵平水韵表,既难以做到,也没有必要。但平水韵一点儿不记也不行,吟诗时也不能想出一句就一个字一个字地查韵表,这样灵感也没了,半天也写不出来。
我的体会是,可以通过背诵诗词来记忆韵表。一般诗词爱好者记住百十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是没有问题的。只要对记住的诗词押韵稍加分析,就可以记住相应的韵部。如杜甫的五律《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看”、“安”、“寒”、“干”属于上平“十四寒”,而且还记住了“看”在唐韵中是平声。
四、写诗词押唐韵的注意事项
为了规避险韵,必须记住四个险韵的几个代表字,如三江的“江”、“窗”、“双”、“腔”,九佳的“家”、“街”、“柴”、“娃”,三肴的“郊”、“茅”、“苞”、“娇”,十五咸的“凡”、“帆”、“衫”、“岩”。在构思诗词句子时,尽量不要把它们放在句尾。
要记住五哥、十一尤、十二侵是独用的韵部,不可通押。其中五哥、十一尤是宽韵,一般不会遇到无字可用的问题。但十二侵是窄韵,只有70个字,其中常用字也就30来个。十二侵韵部也很好记,杜甫的《七律 蜀相》是代表作:“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侵韵除这首诗押的“寻”、“森”、“音”、“心”、“襟”等韵脚外,还有“林”、“深”、“吟”、“今”、“金”、“阴”等常用字。
五、诗韵改革是诗词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
写诗要押韵,是为了有旋律,朗朗上口,便于吟唱。生活在进步,语言在发展,诗韵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古代的韵书,最早见于隋朝的切韵,唐朝修改为唐韵,宋朝又修定为平水韵(起源于南宋平水人刊印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随着朝代更迭,平水韵也有过修改。到清朝时,平水韵已经不完全符合当时的语音,所以又出现了《词林正韵》。回顾诗韵的变化,说明中华格律诗词是与时俱进的,所以她繁荣发展,充满活力。
今天普通话已相当普及,平水韵不符合现代人的发音,诗韵必须改革。但不能简单地取消或废止平水韵,因为它是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诗词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对于研究格律诗词的人来说,平水韵还是一门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因为不懂平水韵,不懂入声字,就不可能读懂古诗词。当前诗韵改革的途经,是中华诗词学会提出的“倡今知古,双轨并行”。“倡今”,是要建立以普通话为基准的新声韵系统; “知古”,是要学习《平水韵》,继承古典诗词的优秀传统;“双轨并行”,是制定新的《中华新韵典》,与《平水韵》双轨并行。2004年6月《中华诗词》发表了《中华新韵》,简称“十四韵”,目前还在试行中。
六、诗韵改革为现代人写格律诗解放了手脚
过去,曾有人比喻现在写格律诗词是“带着枷锁跳舞”,在提出“倡今知古,双轨并行”后,今人写格律诗词的自由度大为提高。您有能力、愿意严格按平水韵押韵,就一丝不苟按平水韵;找不到足够的韵脚时,可以放宽通押(见附表),所写的诗词仍算是押平水韵;感到按平水韵有困难时,也可以按普通话押韵。有的作者在发表自己的格律诗词时,注明是“新韵”,这说明他(她)知道平水韵和新声韵的区别,是“倡今知古”的。
古代对格律诗词要求用韵从严,即无论绝句、律诗、排律,必须一韵到底,不许通押,这只是科举考试时的极端情况。从实际情况看,诗词创作中押韵通押的情况还是普遍存在的。在两个或多个韵部里面韵母相同的字,常见通押,如上平声的一东、二冬,四支、五微、八齐,上平声三江、下平声七阳,上平九佳、下平声六麻。可见古人写诗也不是死守规则、而是以抒情表意为第一的。
据我所知,《中华诗词》编辑部在审诗、选诗、诗词评奖等项活动中,基本上是按照《词林正韵》的韵部来掌握的。这是在《中华新韵》没有正式定稿发行之前,贯彻“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的方针的积极措施。
 
附:可以通押的韵目
(根据《词林正韵》和王力《汉语诗律学》归纳)
 
去声一送二宋
第二部 平声:三江七阳;仄声:上声三讲二十二养;
去声三绛二十三漾
第三部 平声: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仄声:上声四纸五尾八荠十贿(半);去声四寘五未八霁九泰(半)十一队(半)
第四部 平声:六鱼七虞;仄声:上声六语七虞;去声六御七遇
第五部 平声:九佳(半)十灰(半);仄声:上声九蟹十贿(半);去声九泰(半)十卦(半)十一队(半)
第六部 
第七部 平声:十三元(半)十四寒十五删一先;仄声:上声十三阮(半)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去声十四愿(半)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
第八部 平声:二萧三肴四豪;仄声:上声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去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
第九部 
第十部 
平声:九佳(半)六麻;仄声:上声二十一马; 
第十一部 平声:八庚九青十蒸;仄声:上声二十三梗二十四迥;去声二十四敬二十五径
第十二部 
平声:十一尤(独用);仄声:上声二十五有; 
第十三部 平声:十二侵(独用);仄声:上声二十六寝;
去声二十七沁
第十四部 平声: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仄声:上声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豏;去声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
第十五部 入声:一屋二沃
第十六部 入声:三觉十药
第十七部 
第十八部 入声: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六叶
第十九部 入声:十五合十七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