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远时近
(2014-08-31 12:18:33)
标签:
育儿 |
一个很久没有联系的老同学终于用上微信和我联络了,我们从彼此的空间里好像很轻易就可以浏览那些没有音讯的日子,我们都去过哪里,做了什么。不但过往的足迹历历在目,甚至今天晚饭在吃什么,孩子说着什么这样的生活细节都扑面而来。现代化的通讯技术极大地缩小了时空的距离,把无论远近的人们拉入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平台。老同学告诉我“不久之前搬家整理东西,翻到了我们大学时代互通的信件,重又读了读,感觉依然很亲切,仿佛回到从前……”
哦,那个遥远的书信年代,一晃二十多年过去,我的孩子已经走进大学校园,而就在这一代人的时间里,书信也似乎快要绝迹了。
想一想,也许是最后一次接到来自家人或朋友的书信是什么时候的记忆了?最近一次接到来自朋友间的电子邮件又是什么时候?我们已经有多久不用信件来互致问候,谈天说地了?我们在享受快捷通讯带来便利的同时,似乎在不知不觉消解因为距离产生的思念和想象,也在不知不觉中遗失了很多曾经的乐趣。
记得我上大学时几乎每周最少要给家里写一封信,和同学之间你来我往的书信联系也极为频繁,那时候花了多少时间在信纸上奋笔疾书啊!在那个一幢宿舍楼才有一部公用电话的年代,书信是和外界唯一的联络方式,甚至校内同学之间也会在邮箱投信传情达意。虽然学校和家远隔千里,风物完全不同,我在遥远的江南努力书写能让我爸爸见字如晤的家书,事无巨细地汇报校园如何,同学都来自哪里,室友都叫什么名字,最近的学习怎样, 和老师同学相处如何……虽然我妈妈不识字,但每一份家书经我爸读给她听过,她对我的室友们叫甚名谁都一清二楚,上海都有些什么地方也能说出一二。
有一年回老家整理我爸的遗物,也翻到很多保存如新的家书。打开那一封一封厚厚的书信,当年那些稚嫩而细致的汇报,对家里老小的牵肠挂肚又涌现眼前。同时涌在眼前的是想象中我爸费力地伏在小炕桌上,几乎脸贴到纸上写信的情景。我爸是高度近视眼,他喜欢手不释卷地读书,但极不情愿落笔。我知道我爸每一封蝇头小字的回信都是在我妈的重重督促之下。也许在农闲日子,也许在雨后时分,也许在读书间歇,两个人你唠叨一句,我磨叽一阵,拖无再拖,我爸找来一张还算干净的白纸伏笔写就。我想我妈一定知道我盼家书的心情和她一样焦灼,我在学校写信,他们在家里读信,庄重又亲近,如同当面说着闲言碎语。寒来暑往四年,那些家长里短的书信让远隔千里的我们似乎从未远离。
我上大学之后第一封报平安的信里还寄了照片,那是系里勤工俭学的学长二元一张为我在校园拍的留影。我迫切地想让家人看看我入读的著名学府是何等模样,好让他们放心,也让他们安慰。
在我儿子读中学时,我曾经不止一次想象过,儿子上大学之后我和他的第一封信该如何写;那个一直没有用过的视屏摄像头是否可以用来时常和儿子视屏聊天?可惜我的想象已经远远落伍了。去年我儿子离家读大学,我知道让他写信估计是绝无可能,我提了一个我认为极其普通的愿望,去学校拍张照片传给我看看。现在不再需要找人花钱去照相,也不用去冲洗邮寄,手机拍照直接在微信传过来,多方便的事啊。谁料儿子一口回绝,“不爱照相”。时代果然是变了,在人人手拿手机可以拍照摄像的时代,远在天边的人随时可以出现在屏前笑谈,谁还把照相当成一件隆重的事,谁还会珍惜一张照片呢?可我分明还记得儿子一出生我们就买了相机,几乎时时装着胶卷给他拍照的日子,也分明记得他三岁生日时扔下遥控汽车哭着闹着要抓相机,我怕他摔坏不给,拍下了他涕泪四流的照片。儿子从大学一学期后放假回家,塞给我一张学校为新生在报到处拍的照片做成的明信片,这算是给我交差了。
据说现在95后的孩子近六成在社交圈屏蔽父母,看来我还算幸运,起码没有被列入黑名单,时常还可以在微信或QQ和儿子聊聊。为了这些生在新时代的孩子们所谓的个人独立空间,为了成全他们的个性,顺应他们的叛逆,我们这些突然走入网络时代的父母们也不得不适应潮流,把自己的挂念、唠叨等等全部扫入历史的垃圾堆,只能默默地注视孩子一天一天地长大、远离。也许每一代的父母都要承受这样的落寞,只是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变得突兀,父母和孩子看起来离得很近,却也格外疏离。
我和我妈当年总是念念不忘我所在城市的天气一样,时常忍不住想起看看儿子所在的城市天气如何,是雨是晴,是冷是暖。不同的是我不用像我妈一样每天只能盯着新闻联播之后的天气预报节目,我只需要随时点开手机搜索,不但有当天的气温,未来一周的详细预报也心中有数了。还有一点不同在于,我知道我妈心心念念我的冷暖,心里会时时冒出暖意;而我儿子大概觉得我这样无聊的关心有点多余,尽管他还真的不那么知道天冷需要加衣。
自从有了QQ、微博、微信,网络通讯展露了无比强大的威力,只要有网络信号,似乎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人们都能实时取得联系。再也不会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忧心如焚,也不能想象“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是怎样的缠绵悱恻。我回到老家,拍几张农田里的花果庄稼,老家院子里的槐树和鸟发在微信圈,满世界的朋友们都可以看见。在我老家新楼专为我妈保留的土炕上,我拿着手机刷屏给我妈妈演示现在的科技多么进步,仅凭一个手机就可以联通世界各地的朋友,我妈眯缝着眼睛看得似解非解,这已经完全超出了她85年人生的经验和想象。
我妈一生最追悔莫及的事是因为信息传递不畅让她错过了和自己母亲告别的最后机会,不管过去了多少年,她每次说起依然会落泪不止,也会责怪我爸没有告诉她消息。当年我外婆去世时舅舅发了电报,而我妈不识字。那时候百里的距离足以让人阻隔,既没有方便的通讯,也没有便捷的交通,我爸担心我妈刚刚产后路上受风寒只好压下了噩耗,谁知道这会成为我妈锥心的痛。
所幸山川阻隔的时代过去了,我们不会再为时空隔阂付出沉重的代价,亲人之间的牵挂可以变成分分秒秒的问候。有一个周末我一觉醒来,没有如常留恋一会儿被窝再起床,打开手机突然看到儿子二分钟之前的留言。我揉揉眼睛有点不敢相信,不太表达也不善表达的儿子很少主动给我说什么,“睡觉做噩梦了”,我忙问“怎么了”,也不知道他是否在线。几秒钟就看到儿子的回复“你过马路要小心。”我没有细问他做的噩梦,我只告诉他我以前也经常做关于父母的噩梦,那是因为牵挂,人说梦都是相反的,所以不用担心。儿子只回了一个字“嗯”。我在沙发上坐了良久,沉浸在母子连心的触动里,回味着儿子离家上学一年来的成长,欣慰于他这出乎意料的表达,也感慨这随时随地的通讯方式让思念如在眼前。
最近周末去郊区农家乐休闲竟然都有了WIFI信号,国外朋友几乎第一时间分享我的摘桃乐趣后禁不住问了一句,“农家乐里都有了WIFI,那农家乐的意义何在呢?”是啊,在这个网络覆盖的世界里,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已经难觅,我们已经完全依赖于这个网络无所不在的便利时代了。那就既来之,则安之吧,享受便捷的通讯现实,把世外桃源的幻想存在心里,我是相信心远地自偏的。
我们已经习惯了早上起床打开手机,满世界的新闻从各个角落传来,朋友们的足迹也同时映入眼帘;晚上睡觉前关上手机,一天的纷乱暂时转入黑屏休眠,明天又将继续……时常无意识地抓起手机,漫不经心地刷屏,似乎无时无刻和这个世界紧密相连,不经意间,孤独感却偶尔会从某个角落隐隐渗出。也许我已经有点老派了,还是会想念从前,想念那些写信的日子,那样一份对着特定的家人、朋友叙叙诉说的释然,那种掏心掏肺交流的酣畅。也许是一天、也许是几天之后,收到等待中回应的会心愉悦或者是安心踏实,那种悠悠的你来我往气息氤氲的交流,不是在朋友圈随时“暴晒”点赞可以取代的。记得我工作之后不常写家信了,后来为父母安装了村里第一部电话,每隔一天会给父母打电话说长道短,但和几个朋友之间的通信一直在持续,即使是电子邮件,我也会静下心来,坐在桌前,着意选一张适合时宜的背景,写下彼时彼刻的心境,写写最近看了什么让我落泪的的电影,买了什么感觉良好的衣服,看了什么念念不忘的书……那些缓慢地分享喜怒哀乐的时光,也许一去不复返了。
看到网上一个老师的微博“世界上最性感的通讯方式恐怕早已灭绝了---它不是手机里发来的火辣短信,也不是微信里传来的激情自拍,而是坐在前面的少女隔着十几排同学,冒着被班主任抓住后请家长的危险,上课时秘密递给你的一张纸条”接下来还有一句“你打开一看,纸条上只有两个字---讨厌”。也许不远的将来,情窦初开的孩子们会不解为什么要传纸条呢?讨厌?这是要表达什么意思?
怀旧也许是因为老了,但时光总是要往前走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记忆,我们拽不回往昔的岁月,只能珍惜眼前的时时刻刻,在新旧更替中前行。
我给悉心保留着我书信的老同学说,等哪天有空见面把那些书信带来吧,我也想再重温一下。
二〇一四年八月三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