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夺产业链至高点将是决定电信结构调整成败的关键
2007年是中国电信业结构性调整的重要一年,围绕3G牌照的发放和运营商的重组,以新技术推动新业务、新服务的结构调整步伐日趋加快。一个重要的市场信号是,以往电信运营商对服务提供商的强势合作,正在因业务的多元化而转变为互补型的合作关系,同时,传统的电信基础业务与增值业务间的界限更加模糊,由此,对业务的发展规划和行业管制也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
不论是新业务、新服务,还是管制政策,越来越多地受到技术进步的约束,政策的置后问题日渐突出。这种局面的改善,对于中国信息通信化的快速发展,以及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成为重大的战略性问题。
在此,我想陈述的重点是ICT时代通信软件产业发展的问题,其中,更侧重于移动通信软件产业的发展。
以移动通信软件产业的发展作为核心,是因为在下一代通信产业中,以可移动的、高覆盖的信息服务将替代传统的通信服务方式和内容。通信业将全面由点到点、点到面的传输升级为多元化、互动式的语音、图像和多媒体的传输,在这方面,移动通信的便捷性和由计算速度带动的高传输速率,必然决定移动通信对固话通信的替代。2004年,我国移动用户数仅为3.34亿户,而固话用户数为3.12亿户,但是至2007年3月底,中国电话用户总量已达8.5亿户,其中移动通信用户已达到4.6
亿户,固话用户为 4 亿户,移动用户是固话用户的115
%,移动用户年均增长速度为18.8%,而固话年均增长仅为14.1%,其中,加入小灵通用户,移动增长的速度也远快于固定电话。特别是在2006年,部分沿海地区及中部省会城市的固定电话用户呈现出负增长,PHS用户也由9600万户降至9000万。
移动的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用户市场的快速发展,但更重要的因素则是移动通信所能提供的更加多元化的业务内容。我认为,在“业务为王”的新信息社会时代,移动通信发展的速度和服务内容的扩大,不仅仅是通信产业发展的问题,也是信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在更深层的意义上,多元性、互动性、融合性、伸张性使移动通信产业成为连接其它产业并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
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使移动通信产业的产业链不断更新,而由于新业务的进入周期越来越短,移动通信产业的价值链变更与升级速度明显快于其它产业,这决定了产业运营和设备制造部门不断地把发展重心向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顶端移动,经过2002年全球电信业的重组与洗牌,微软、IBM、思科已占在了移动通信的最前端,并形成一整套通信传输技术、信息整合及网络优化的价值链体系;诺基亚、爱立信、摩托罗拉、AT&T等世界顶级电信运营商也已形成完整的产品定制、技术定制、业务与服务定制、采购定制等近于垄断的产业链体系。相比而言,中国移动虽然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但不论其产业链,还是价值链,都在等级上与跨国电信运营商有较大差距,而华为、中兴、大唐移动,或是刚刚完成进入国际市场的资本积累,或是还在为建立国际化公司而拼搏,甚至有的连公司化改造仍在进行中。因此,在全球新一轮电信市场结构调整中,争夺产业链和价值链前端的控制权、话语权,就成为中国电信业能否由电信大国演进为电信强国制的最重要手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