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华为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与调整
1、华为如何做一家国际化公司
○在海外市场,在战斗中培养英雄。在海外,华为还不会做规定化动作,只会靠自选市场得分。有时候常规的套路可能不适用。这可能就是华为的差异化的运作方式。
○进入国际市场,对产业环境的认识和理解是置关重要的。
○定货额2005年为82亿,今年计划是110亿。到2008年的目标销售额是200亿美元。
○2006年预算费用200亿,成本压力可想而之。
2、高级人才的储备与发展问题
○华为还是在强调艰苦奋斗。任正飞说:不读书、不看报就是最坏的干部。
○华为在强化本地化的人员建设问题。
○华为的发展在许多技术领域已与世界一流同步,所以华为现在需要高级的跨国人才,华为正在启动全球招聘高级人才战略,主要招集前端技术、应用端技术和战略人才。使人才与国际化发展同步。
○公司现在是流程型的组织建设和流程化的管理手段,以此,使公司不依赖于英雄,现在通过组织顾问、战略规划,各流程的协作,消除一个人的作用,强调流程的可控性和完整性、组合性。使对未来的路标完全基于客户需求。组织的建设是基于流程的合理化和最优化而制定。
○流程不需要讲创新和改变。各个流程有把关的人了,有流程把关,公司高管的高血压也降下来了。
3、公司机制
○华为园区1.3平方公里,价值50个亿。
华为和中兴在市场的搏杀是很难沟通的,但在标准制定上有合作。
○IPTV在中国是不会挣钱的,运营商收不了多少钱。IPTV一个用户的成本不算机顶盒是300元,运营商很难挣足成本。IPTV的发展是业务。香港IPTV的月租费是200-300港币。在中国IPTV找不到真正给客户带来服务和享受的业务。
如果有线电视费不是18元而是180元,IPTV还有收入可能。
○在IPTV上,华为的帐或许算小了。华为对国内的新业务,谨慎大于创新。
三、3G对华为的影响
○是机遇,但不等于就能走出冬天。3G是一盘大棋,不是让大家来分蛋糕,而是要创造新的服务和市场。
○TD-SCDMA的产业环境太差,玩家少,还要看TD-SCDMA的运营者是谁。
WCDMA之所以占有全球70%以上的市场,是欧洲联盟的作用,CDMA终端不降价,破坏了产业环境,今天才降到33美金,但产业环境已经破坏了。
二、在华为公司“走出去”的过程中,政府应给予何种支持?
○公司战略与国家战略要协调共进。
○公司风险不是国家风险,但国家要创造环境降低华为及其它正在“走出去”的公司可能民临的风险。
○目前最大的风险是资本风险。现在的重点工作是抓现金流和回款。现在由主抓销售额向很抓回款、利润和现金流转变。服务机构要强调利润指标,不能只拉关系,要考察收益,挂钩收益。
○现金流不足是当前最大的问题,如果有一个100亿的项目,华为肯定做不了,否则资本链就断了。现在有些已签合同但未执行的项目,华为就不执行了,防止现金流的断裂。
○任正飞:全流程控制成本和费用,提升盈利能利
○如果国际市场竞争不变的话,三年后,欧美跨国公司只能转向非洲,华为的困难将加重。对华为来说,看清三年,感觉五年,就走出冬天了。
2、如何应对国际市场的技术竞争,特别是如何实现差异化竞争
华为并没有强调差异化,而是努力于基于客户需求的技术创新,强化技术集成与融合。
3、中国公司“走出去”面临的压力和风险究竟包括哪些方面?
调研与讨论出的核心观点:
○华为进入国际市场是非常困难的,但华为公司基本的策略是及格的,如当年就已做出“到海外是没有多少产出”的判断,所以对困难有心里准备。由于海外不认同中国,压力很大。在北美、欧洲存在语言和文化的差距。现在,电信设备市场,欧洲、北美、日本占了一半,华为是虎口夺食。
○外资进入中国是在转移成本(人材、劳动力、土地),转移过程是不会转移核心技术的,写代码的人在软件业只能是蓝领而不是白领。
○华为公司“走出去”就是为了活下去。华为要发展成长只有“走出去”。
○中国在设备市场是完全开放的,没有任何门坎和自我保护。而外国对本土的保护是非常强的。
○华为近几年也在对国家的政策实施等做了一些支持性工作,但进展比起外国公司对本土的支持,差别太大了。
○在海外市场,北美的压力最大,受政治影响。当年爱立信做美国市场也面临同样的压力。
○对美国,华为的策略是只作二流、三流运营市场的中低产品,只能盈利不许亏损。但是“得北美才能得天下”。欧洲现在很惨,华为没进去之前,市场很好,但现在竞争已进入混乱状态。
现在日本这个市场比美国好做一些,韩国最难进。
○最近两三年是华为在国际市场发展的黄金时期,全球正在进入技术更新阶段,跨国公司对此压力很大,而华为是轻装前进,在发展中国家,没有更多的政治压力,避开欧美,可减缓很大的政治风险。移动产品在中国不是大头,但在海外已成大头。针对沃达丰等,华为可以在其外围实现突破,以此完成市场准入。南部非州已结束战争,进入和平状态,对华为拓展很有利。所以未来两三年内,华为对国际市场前景看好。在国外,华为在市场组织、软环境、研发配套的建设上已有所收获。在海外市场,交付能力明显提高,所以,在南美、北非、印度,华为已形成品牌。
○对于欧洲和北美的策略是:发现客户需求,识别客户需求,寻求未来发展,二是在欧洲锻练人才,在重点国家寻求突破,三是逐步建立品牌。在欧美,两到三年华为还是能渐进的,如果几年后,华为成功进入欧美,哪里的市场将会因华为的存在而开始新一轮的重组与兼并。
三年内(2007-2011年)对北美没寄过高希望。
一、华为近三年国际化进程中,竞争战略的调整
1、如何突破大国在国际市场的封锁
调研与讨论出的核心观点:
○全球合并、兼并意味这个行业正在走向夕阳。大的跨国公司不赞成华为提出的冬天,认为还是冰火状态,比汽车行业5-6%的利润率好许多。象爱立信收购麦肯尼是为了发展FMS,爱立信去年税前利润率达到20%,活得很好,而其它公司差很多。
○在行业上,美国可能正在调整其产业战略,或许意味着全球电信地位特别是战略地位的转移。在欧洲,西门子正在退出电信业了。它搞了一个红绿灯计划,对连续几次被亮红灯的产业,就取消其产业,先卖手机,后卖通讯设备。而诺基亚、爱立信参与收购,只能意味这个行业不好玩,厂家减少,竞争加剧。
○在运营市场上,一是购并,以规模取胜,在巴基斯坦,由于一些电信公司被中东兼并,所以华为进入巴基斯坦面对的是那些中东的运营巨头。
○不断地发放新牌照,使亚太、北非移动市场发展得特别快,出现了新的运营商,但新运营商又被大的跨国公司控制着,所以华为不断地挺进中东和北非(新牌照不限于3G),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在技术上,技术方向的选择变得更加复杂了,不仅是3G,还有Wimax等,技术判断和技术实现上,都受更多的产业政策的影响。
○在标准上,竞争更为艰难。IT和CT两大阵营(IT传统的IT制造商,如微软、Inter和计算机厂商,CT是电信设备制造商)间的网络中立和网络融合存在大量的障碍。
○电信运营归根到底是解决人类的生存问题(通话+小文本传播)等,但在产业演进中,1、社会成本高,2、环境恶化,3、老龄化,4、劳动力成本,以上四个因素决定固话运营商的存留。
针对上述分析,华为认为面对跨国竞争,自己拥有黄金架构的产品线,虽然在IP上不如思科,但强于其它对手。华为充分拥有中国人员成本低的特点。华为由此能够跟上业内步伐。
华为上半年合同50亿美金,增长40%,实际完成订单40多亿美元,销售收入30多亿美元,比上年增60%。
关于华为的文章我已写了许多篇,这篇应该算是最后的收笔吧。
下面是按照我交给华为的调研提纲做的一个总结:
以下内容,是我根据调研记录分析整理而成,如有偏差,诚请原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