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怎样区分“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

(2015-03-10 14:53:57)
标签:

股票

分类: 网上书信交流

怎样区分“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

                                     浙江省临海市古城小学  杨新安

 

在长江以南各大方言区,“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一般不分,要正确区分,难度历来较大。本文拟就这个问题,简要说说区分的方法。

一、     记少不记多。

首先要知道:在普通话里,一般情况是“翘舌音”的字多于“平

舌音”,“后鼻音”的字多于“前鼻音”(按:拼音的书写,翘舌音和后鼻音分别比平舌音和前鼻音多h和ɡ。这里,都是多出一个字母的翘舌音和后鼻音居多)。例如《新华字典》第11版(2011),zhɑ和zɑ的字比例是41︰8,pinɡ和pin的字比例是20︰12(都不含繁体字和异体字)。对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只需记住平舌音zɑ的“杂砸”和前鼻音pin的“贫品”等少数的字就成了,而不需要去记翘舌音zhɑ的“眨炸闸渣札铡栅”和后鼻音“乒平凭屏”等大量的字音,这样不但可以大大地减少记忆的强度,而且不易发生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互相混淆的错误。

二、把握规律,重点记一边倒的字音。

1.翘舌音多于平舌音。它集中体现在zhuɑ、chuɑ、shuɑ|zhuɑi、

chuɑi、shuɑi|zhuɑnɡ、chuɑnɡ、shuɑnɡ这9个(都是三拼音,韵母都是uɑ开头)一边倒的翘舌音里,即其平舌音都不存在,见《新华字典》或《现汉》的“音节表”。9个音节则只记“刷(shuɑ)、摔(shuɑi)、双(shuɑnɡ)”这3个常用字就行,其他6个音,可按形声字声旁表音规律“韵母相同,声母同组”来类推(可类推的东西不要死记硬背;平时学习要善于把握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迅速提高智商为学习目的)。注:suɑn(酸)和shuɑn(闩),平翘舌音都存在,其他可以类推的4个音节zuɑn(钻)和zhuɑn(专)、cuɑn(窜)和chuɑn(川),当然也都存在。

相反情况只有1个,即只有平舌音而没有翘舌音的,是sonɡ(松)。

以上一边倒的音节是9比1,从中不能看出:翘舌音明显多于平舌音。

关于“抓”和“宋”等一边倒的字音,笔者问过不计其数的小学师生,结果无一人知晓。其中的原因主要在于语文课本及其教参和老师的平常讲课,几乎都不提这些既简单又实用的规律。至于是什么机制催生了9比1平翘舌音“一边倒”的规律,笔者请教过许多专家,却是没有一人能够答上来。这个谜团,尚待智者破解。

2.后鼻音多于前鼻音。它集中体现在dinɡ、tinɡ和denɡ、tenɡ、lenɡ这5个音节一边倒的后鼻音里,即其平舌音在普通话的音系里都不存在。注:其中的前鼻音den,《新华字典》和《现汉》都收入了1个方言字“扽”。

后鼻音和前鼻音,南方容易混淆不清的是en和enɡ、in和inɡ这两对;其后鼻音出现一边倒的,则都在与dtnl相拼的这一组声母里,容易记忆。而记这5个抽象的音节,又不如只记“灯”和“冷”这2 个具体的常用字来得容易。“灯”跟denɡ和dinɡ(丁)音有关;“冷”管lenɡ音;tenɡ和tinɡ这2个后鼻音,可以就“灯”(丁)的字音,按“韵母相同,声母同组”来类推。

相反情况,即只有前鼻音而没有后鼻音一边倒的,在普通话里不存在。

5个后鼻音音节出现一边倒的内在机制原因,同样至今也没有答案。

3.以简驭繁,重点记少而特别的字音。

有些字的声旁,平翘舌音都有,我们可重点强记少而特别的字音。例如:

(1)寺(si)——痔峙(zhi)︱持歭(chi)︱诗侍(shi)

只记根字“寺”是平舌音就行,其派生字都读翘舌音,不须记。

(2)瘦(shou)——叟艘搜馊嗖飕溲(sou)

只记“瘦”读翘舌音,其余都读平舌音,也不须记。

三、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并存的字,须特别留意。

这方面的情况有不少,例如:

1.“槟”有bīn和bīnɡ2个音,可以强记较容易的后鼻音bīnɡ(连绵字“槟榔”bīnɡlánɡ)上。

2.“扎”有zā和zhā、zhá3个音,可以强记单个平舌音zā的“捆束”义。

四、强记个别的无理简化字,以区分前后鼻音。

(1)听(聽)(tinɡ)——斤近靳(jin)︱芹斳(qin)︱新昕(xin)。

强记简化字“听”(tinɡ),“听”以前鼻音字“斤”(jin)来扰乱后鼻音。其他“斤”族形声字“近靳(jin)︱芹斳(qin)︱新昕(xin)”,同根字“斤”,都读前鼻音,自然合理,不须记。

按:简化字诗句“近听水无声”的“斤”声旁形声字“近听”字形,前后鼻音紧挨在一起,形音不和谐,容易混淆,并有碍观瞻。

注:北京有一个叫“张浩”的大学生,日前提议“聽”字应简化作第二代简化字“口厅 ”(“厅”是“廳”的第一代简化字)。他说,“口厅”与“听”字一样,都是4画,都读后鼻音,显然更好。试比较《现汉》各版所收录的第二代简化字“厛”,是“厅”的“异体字”、“听”的派生字。“听”是“聽”的第一代简化字。因为简化字“听”无理,那么其派生字“厛”,在根基上,也就同样乏理了。

(2)进(進)(jin)——“井肼阱穽汫妌坓”(jinɡ)。

与上面的“听(聽)”相反,简化字“进”(jin),以后鼻音字“井”(jinɡ)作声旁,来扰乱其字音更接近的前鼻音jin,更易混淆。其余“井”族形声字“肼阱穽汫妌坓”,同根字“井”,一律读后鼻音,循规蹈矩,没有出格。

四、勤查辞书,是有效区分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的根本方法。

先说一个笔者亲身经历的故事。二十多年前的一个下午,我走进本校五(4)班上第一节课(常识)。课前全班齐唱5分钟歌。这段时间,我随意地看起贴在教室墙壁上学生自制的“手抄报”。“手抄报”的主题是“祖国我爱您”,但首尾的“祖”和“您”的汉语拼音错成了zhǔ和nínɡ。该“手抄报”获得班级第一名,图文并茂,画面确实很好看,所以颇具吸引力。作者是班长卢丹勇。拼音zhǔ和nínɡ的错误,表面原因有两点:一是潜意识里可能是按照翘舌音、后鼻音的字一般多于平舌音、前鼻音所推致;二可以肯定是没有查辞书。背后还有一个涉及小学语文教学一般师生不重视知识规律的弊端。如“祖”的声旁“且”,韵母在u里,声母落在平舌音zcs这一组:zu祖组租阻诅俎︱cu粗徂殂︱su音节形声字发育不良,还没有生长出来。读翘舌音zhu的,仅1个“助”。注:翘舌音“助”的声旁位置特别,居左;其他平舌音“祖”等字,声旁“且”都居右。顺按:“锄”的异体字“鉏”(chu),其居右的“且”,显然是声旁“助”省“力”的结果,其“且”居右读翘舌音chu,事出有因,不算特例。顺便看一下“且”声旁的其他3组形声字:

(1)ju且狙咀沮疽龃苴雎︱qu蛆坥岨伹刞(“伹刞”见《康熙字典》)︱xu鉏(见《辞海》);

(2)jie姐︱qie且趄︱xie音节形声字,同前su,也没有生长出来;

(3)zɑnɡ驵︱韵母ɑnɡ形声字,仅“驵”1个,同组的cɑnɡ和sɑnɡ形声字,都没有生长出来。这种现象不奇怪,字族也同人类的家族:人类的家族,有兴旺的和不兴旺的分别;字族同样也存在兴旺与否的差别。比如“且”声旁形声字,最兴旺的字族是ü组,其次是u组,再次是ie组,最不兴旺的是ɑnɡ组,仅1个,孤苦伶仃,没有婚嫁生育。  

至于拼音nínɡ的出错,那就更不应该了,因为,在常用字里,只有“您”读前鼻音nín,其他都读后鼻音nínɡ,例如“宁凝佞”等10多个常用字(这跟前文提到的后鼻音dinɡ、tinɡ一边倒有关系)。如果平时的语文教学,师生稍微重视一下一些形声字的“形”和“音”之间的关系的话,“祖国我爱您”的首尾最突出的“祖”和“您”的两字拼音,是肯定不会出错的。当然对没把握的“祖”和“您”等字,如果能勤查辞书的话,自然也肯定不会犯那样的“偷懒”错误(全校大竞赛都懒得查辞书,班长带头不认真;一般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可想而知,会更糟。这是我国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质量低下的根结所在!众所周知,辞书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你懒于亲近辞书,语文怎能学好?这里顺便指出,我国大多数的小学语文教师是懒于亲近辞书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极大多数的小学生也懒于亲近辞书。我国小学语文教学长期以来一直最薄弱的两大环节,就是平时的语文教学,一般师生普遍不重视知识规律和平时懒得查辞书。而涉及字的形音义的系列规律,又多跟辞书有关。为此也可以说,在长达6年的小学阶段没有养成“勤查辞书”的习惯,可谓是小学语文教学最大、最严重的失败。顺按:小学组织“手抄报”等评奖活动,多重视字画等形式方面的美观而忽视内容的正确与否,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在五(1)班上完常识课后,我即赶到校园的橱窗前,橱窗里展示的《祖国在我心中》、获全校第一名的手抄报,错得更雷人——我们的祖国,竟然丢失了“台湾岛”和“海南岛”!然而这些展览都开始褪色了(据查过去了一周多),全校都麻木不仁!

综上所述,长江以南各大方言区的小学语文教学,如果想要达到有效区分“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这个难点的话,我们认为,首先是全体语文教师须以身作则,勤查辞书,并努力探索知识规律。这样,小学语文教学才能有望从根本上杜绝“祖国我爱您”的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不分的拼音差错,并且有望以此为契机、为突破口,有力地带动和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电话:0576—85128538

邮政编码:31700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