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叽哩呱啦”还是“叽里呱啦”?
(2014-03-08 20:00:58)
标签:
杂谈 |
分类: 书报校对 |
“叽哩呱啦”还是“叽里呱啦”?
“叽哩呱啦”或“叽里呱啦”是常用词,常见于一般出版物,哪个正确?常用辞书也莫衷一是。例如新版《新华字典》第11版(2011)281页“啦”字条作〔叽哩呱啦〕(源于1998年出的第9版),而新版《现代汉语词典》(后简称《现汉》)第11版(2012)作【叽里呱啦】(源于1965年出的“试用本”)。
一般人可能认为是前者“叽哩呱啦”正确,看上去多顺眼啊,四个字都是跟说话声音有关的“口”部字。
其实不然。正确的偏是后者“叽里呱啦”。什么道理呢?
原来其中的li字读轻声,是个衬音字,无实义,并不具备拟声词拟音的义素,所以不宜加“口”部,例如《现汉》里的同类拟声词【叽里咕噜】【噼里啪啦】【稀里哗啦】。再者此类词并非都是“拟声词”,还存在“形容词”甚至“名词”。形容词的,如《现汉》里的【稀里糊涂】【稀里马虎】【曲里拐弯】【怪里怪气】;名词的,如【叽里旮旯儿】。(《新华字典》“叽哩呱啦”一类的词,只此一词)
综上所述,“叽里呱啦”这类词,不管是拟声词、形容词还是名词,从《现汉》里举出的以上各词来看,存在一个显著的共同点,即其中的第二个字都是独体字“里”,而非带“口”部的合体字“哩”。所以我们认为,后几版《新华字典》冒出的“叽哩呱啦”是错误的。
新版《新华字典》出了不少的差错,我们提出后,社科院在后来印行的本子里作了纠正。例如“编”字条,把误改的“加以适当地整理”恢复作了原来正确的“加以适当的整理”(见刊发于本刊《语文学习》2004年第1期上的《 “加以适当de整理”,de用“的”还是用“地”》);再如把“楯”(shǔn)字条里的异形词“阑干”改成了规范词“栏杆”。但却让由同一个部门——社科院编辑的《新华字典》和《现汉》,在〔叽哩呱啦〕和【叽里呱啦】的相矛盾的问题上,继续存在,实在也是匪夷所思。
顺便指出,像新版《新华字典》〔叽哩呱啦〕一类的错误,其他辞书也存在。例如旧版《现汉》第1版至第5版的【嘁哩喀喳】,我们指出后,在2007年3月印出的本子,就纠正为了【嘁里喀喳】;旧版《四角号码新词典》第1版至第9版的【叽哩咕噜】,我们指出后,在2008年1月出的第10版里纠正作了【叽里咕噜】。
像新版《新华字典》〔叽哩呱啦〕一类的错误,一般出版物出错的当然更多。在此也举两例。例如现行部编小学语文课本四年级下册里的“唔哩哇啦”和“叽哩咕噜”,当作“呜里哇啦”(“唔”在现代汉语的规范字里,只用在不大常用的“咿唔”一词里)和“叽里咕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