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国演义》梦意象解析

(2009-10-20 17:22:58)
标签:

杂谈

分类: 历史沉浮

摘要:《三国演义》成书于明代,共计120回,叙写了三国时代的风云变化,历史兴衰。其中大量的章节涉及梦的意象。梦本是人生理的正常现象,但是在《三国演义》里作者将梦异化赋予它神秘的面纱。梦在书中预知未来,暗示祸福,通天地,近鬼神,连接天人。通过对《三国演义》中梦意象的解析,可以发现书中梦的意想是暗合封建社会儒家的天人感应思想。作为文学意象,梦境既是小说氛围营造的需要,同时梦也反应人物的性格,梦意象在文中承载了作者部分的仁政思想。

关键词:梦:仁政;天人感应;因果报应;

 

《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作者罗贯中。这本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联合,斗争以及三国的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在政治上表现出强烈的“仁政”思想,崇尚忠义智勇。以儒家的思想表现了作者对昏君奸臣的痛恨,对明主贤臣的渴望。作者采用性格亮相等多种艺术手法刻画了孔明,张飞,曹操等一大批人物,描写了一幅幅战争的场面,显得波澜起伏。然而书中的梦意象更是为这部伟大著作增添耀人的光芒。《三国演义》中的梦不仅展示了人物的心理状况也反应了混乱时代的真实面貌。通过梦的叙述,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和可读性。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深厚的梦文化底蕴,这些为传统叙事文学所吸收。《三国演义》也不例外的接受这一“侵染”,形成了自己独特而富有深意的梦意象。通过对小说的解读,现将书中的梦分为四类:世间万事皆有因果---因果报应之梦;天子受命于天----天人感应之梦;人有旦夕祸福-----预兆之梦; 托梦---仁政思想解说。

 

一、世间万事皆有因果---因果报应之梦

佛家认为世间万物的发展起源都是有因果联系的,正如《了凡四训》所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万物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事事还报。如:七十八回,“忽一夜梦三马同槽而食,及晓,问贾诩曰:‘孤向日曾梦三马同槽,疑是马腾父子为祸;今腾已死,昨宵复梦三马同槽。主何吉凶?’诩曰:‘禄马,吉兆也。禄马归于曹,王上何必疑乎?’操因此不疑。后人有诗曰:‘三马同槽事可疑,不知已植晋根基。曹瞒空有奸雄略,岂识朝中司马师?”曹操梦三马同槽却不解其意,后来司马氏专权有如当年曹操操纵汉献帝一般操纵曹魏大权。当然在因果报应的同时,“三马同槽”的梦境也有预兆的色彩,我认为这个梦偏重于因果还报。正是有了曹孟德操纵汉家天下的因,才有了后来司马氏操纵曹魏政权的果,这是因果报应的一个最好展示。作者借用古人诗句“当年伏后出宫门,跌足哀号别至尊。司马今朝依此例,天教还报在儿孙。”应正佛家“不是不报,时辰未到”的说法。

(一)因果报应产生的文化源流

 自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中国,经历近千年的发展佛教完成了中国化。天台,华严,曹洞等宗派相继创立,佛教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并融合儒道两家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文化意想。作为宗教,佛教的教义在某些方面存在着麻痹性。佛家主张忍受现实,以求来世的解脱。因此,统治者大力宣扬佛教,鼓吹因果报应之说。

(二)作为社会环境背景来说

      三国是个混乱的年代,群雄逐鹿,兼并战争时有发生,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人民的生存环境极度恶化,生活毫无保障。《三国演义》中就有大量的关于人民苦难生活的描写“每百姓一队,间军一队,互相拖押;死于沟壑者,不可胜数。又纵军士淫人妻女,夺人粮食;啼哭之声,震动天地。如有行得迟者,背后三千军催督,均手执白刃,于路杀人。”在那个时代百姓如同牲口一般。若逢灾年,草无根,木无皮,人相食。那个纷争的年代,人民只有寻找宗教的心灵寄托,渴望来世的幸福。佛教恰好迎合了当时社会民众的需求,因而因果报应之说在有了“市场”。同时作者通过书中的因果报应的实况寄托对百姓生活的关切之情。

(三)作为文本本身来说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书中提倡正统,拥刘贬曹,却不能够直接的阐述。因此在书中的很多章节都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通过梦的意象传达还报因果则更具戏剧性。梦境传达的因果报应,强调曹魏政权更迭的必然,从侧面阐述非正统的灭亡是冥冥之中早有安排的。第一百一十九回:“魏吞汉室晋吞曹,天运循环不可逃”,更是无情的揭示因果报应的真实性。无法现实解说的还报在梦意象的烘托下便显得真实可信。

二、天人感应之梦

   古老的中国对天体的研究颇有成果,但是在研究的同时也要寄托上人的色彩。风云变换,地动山摇,本是自然现象,但是在经历了儒家的改造后就变成具有暗示和预警色彩的感应现象了。汉代大儒董仲舒将其阐述为“天人感应”。

{}天人感应的溯源

古人无法解释许多自然现象就将这些归于一种超自然力,也进而出现了最早的自然崇拜。“女娲造人”是人类对自己产生的崇拜式解说,随着历史的演变发展也就逐渐形成了朴素的感应学说。经过历史的发展终于形成了极具奇幻色彩的“天人感应”学说。在封建社会时代更是成为皇帝的“专利”。

   {}天人感应神化-----天子受命于天

   董仲舒将人纳入“十端”之中即“天、地、阴、阳、水、金、地、火、木、土”,人居天地之间,连接天地环绕五行,因此“人为动物,惟物之灵”。上天可以赋予某人异于常人的能力,那么这个人将有大作为,成为一时的主宰者,也就是“受命于天”。

  《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建安十二年,冬十月,权母吴太夫人病危,召周瑜、张昭二人至,谓曰:我本吴人,幼亡父母,与弟吴景徒居越中。后嫁与孙氏,生四子。长子策生时,吾梦月入怀;后生次子权,又梦日入怀。卜者云:梦日月入怀者,其子大贵。”

日月尚且入其怀,那吴太夫人的儿子自然是上天的宠儿,定然是一时的英杰。第六十一回:“操伏几而卧,忽闻潮声汹涌,如万马争奔之状。操急视之,见大江中推出一轮红日,光华射目;仰望天上,又有两轮太阳对照。忽见江心那轮红日,直飞起来,坠于寨前山中,其声如雷。猛然惊觉,原来在帐中做了一梦”。“操还营自思:“孙权非等闲人物。红日之应,久后必为帝王”,红日是照亮天地的天体,红日为人而现,那么这个人必然有帝王之象。

当然并非受命于天的帝王都是有大作为的君主,《三国演义》第三十四回:建安十二年春,甘夫人生刘禅。是夜有白鹤一只,飞来县衙屋上,高鸣四十余声,望西飞去临分娩时,异香满室。甘夫人尝夜梦仰吞北斗,因而怀孕,故乳名阿斗”。刘禅也是天子,也受命于天但却是昏庸无能。既然是上天的安排,刘禅再昏庸也是汉帝宗亲,靖王苗裔,是正统的君王,这也正是作者拥护正统的一面。

《三国演义》是一部通俗历史演义小说,就难免有个人的情感色彩。曹丕是篡汉而成帝王,那么他的后代就必然要遭受报应,故而书中设计了曹操“三马同槽”的梦境,作者正是通过这样的梦意象来拥护刘氏江山的合理性,抨击曹魏政权的非正统。

(三)、天人感应的虚假人为因素

封建社会强调君王即位的正统性,所以要将即位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来文饰即位的合理与命运的使然。汉武帝是大有为之君,一改汉初黄老无为的统治政策,开疆拓土,南征北伐奠定大汉王朝后世的基业。但是汉武帝本不是皇长子,不合中国传统的长子继承制。因此他的母亲就为他导演了一出受命于天的梦境,为刘彻营造真命天子的舆论。《汉武帝内传》记载:帝曰:“儿乐为天子否?彻曰:“由天不由儿。愿日居宫垣,于陛下前戏弄,亦不敢逸豫,以失子道。景帝听罢大惊,联想到王美人常挂在嘴边的“梦日入其怀”,便认定刘彻有祥异之兆。有异常之兆则异于常人,可以继大统成帝王。《帝王世纪》记载周文王曰:梦日月着其身。”,刘彻与文王有如此相同的祥异,景帝又如何能不动心呢?至于后世麒麟现世,祥云东升之类,亦如此耳。

三、人有旦夕祸福-------预兆之梦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作为世界的主宰,本来是无法预知自己的生死,如果可以也就不会出现意外的伤亡。《三国演义》中大量出现了预兆之梦,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梦境祸福的长卷。如第一百零四回:却说魏延在本寨中,夜作一梦,梦见头上忽生二角,醒来甚是疑异。次日,行军司马赵直至,延请入问曰:“久知足下深明《易》理,吾夜梦头生二角,不知主何吉凶?烦足下为我决之。”赵直想了半晌,答曰:“此大吉之兆:麒麟头上有角,苍龙头上有角,乃变化飞腾之象也。”延大喜曰:“如应公言,当有重谢!”直辞去,行不数里,正遇尚书费祎。费祎问何来。直曰:“适至魏文长营中,文长梦头生角,令我决其吉凶。此本非吉兆,但恐直言见怪,因以麒麟苍龙解之。” 祎曰:“足下何以知非吉兆?”直曰:“角之字形,乃刀下用也。今头上用刀,其凶甚矣!”

魏延先附于荆州刘表,后依附长沙韩玄,居其地而杀其主献其地,是为不忠不义之徒,因而孔明在魏延归降之初便要诛杀以绝后患。之所以委以重任是怜其勇而用之。孔明死后则魏延起异志,故而有“头上忽生二角”的梦境。此梦预示魏延将死。

三国时代动荡不已,生死只是转瞬间的事,这样的梦境死生也就成了当时人们人生处境的真实写照。

(一)社会环境与预兆之梦的内在关联

     《三国演义》描写了一个征伐不断的时代,人民在锅煮火烤的境遇之中,朝生夕死已是屡见不鲜。人民在那样的社会环境里又如何不考虑自己的生死呢?“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死生问题时刻都在脑海里浮现,形成了内心深处的潜意识。在夜深人静之时,人们酣然入睡却也担忧自己的生命,所以生死祸福的预兆之梦就这样产生了。第七十八回:是夜,操卧寝室,至三更,觉头目昏眩,乃起,伏几而卧。忽闻殿中声如裂帛,操惊视之,忽见伏皇后、董贵人、二皇子,并伏完、董承等二十余人,浑身血污,立于愁云之内,隐隐闻索命之声。操急拔剑望空砍去,忽然一声响亮,震塌殿宇西南一角。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任意杀伐,多年来业已构怨于多人,梦境里也会出现复仇的场景,这也是他内心深处的难以示人的一面。曹操正是在这种威胁中度过一个个夜晚,故而曹操也就导演了梦中杀人的一幕。第七十二回:“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这样的行为正是他担忧仇人行刺的一面,突出奸雄本色,这也与当时混乱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若失如同上古葛天氏时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又何来如此凶杀之梦呢?

(二)预兆之梦在写作艺术的作用-----伏笔、预述

     《三国演义》中预兆之梦的例子不胜枚举,关于预兆的描写更是极尽鬼神之能。通过一个个预兆梦境给全书营造一种神秘色彩。当然,作为文本本身预兆之梦也为章节之间的联系埋下伏笔。第七十七回:且说关公是日祭了“帅”字大旗,假寐于帐中。忽见一猪,其大如牛,浑身黑色,奔入帐中,径咬云长之足。云长大怒,急拔剑斩之,声如裂帛。霎然惊觉,乃是一梦。便觉左足阴阴疼痛,心中大疑。猪者,亥也。亥者属水,是预示江东侵害之意。为下文吕蒙袭取荆州,关羽败走麦城埋下伏笔。昔者刘备梦臂痛应在庞统,今日关羽梦中足痛应在自身,为后文被杀张本。

在有限的故事章节中,为了使后文承接得当,往往采取预述的手法以节省笔墨并为后文设置悬念,为后事张本。《三国演义》中大量梦的描述则起到了这一作用,同时悬疑的梦意象也会引起读者的注意,增强文章的阅读欲望。

第七十七回:忽一日,玄德自觉浑身肉颤,行坐不安;至夜,不能宁睡,起坐内室,秉烛看书,觉神思昏迷,伏几而卧;就室中起一阵冷风,灯灭复明,抬头见一人立于灯下。玄德问曰:“汝何人,夤度至吾内室?”其人不答。玄德疑怪,自起视之,乃是关公,于灯影下往来躲避。玄德曰:“贤弟别来无恙!夜深至此,必有大故。吾与汝情同骨肉,因何回避?”关公泣告曰:“愿兄起兵,以雪弟恨!”言讫,冷风骤起,关公不见。玄德忽然惊觉,乃是一梦。”正是关羽身死的梦境预述才有后来玄德得知关羽死讯昏厥的故事,这也是桃园结义兄弟连心的原因,同时也为后来的兴兵伐吴埋下的“义”的色彩,纵使兵败也是义气所趋。此后的白帝城之梦,锦屏山之梦也都如此。这样的预述在文本中比比皆是,使得文章各个章节直接形成统一的整体。

四、托梦------ 解说仁政思想

   《三国演义》是一部儒家学说影响下而成书的通俗演义小说,那么儒家的思想自然会在文本中有所流露。自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开始,历代不断对其进行补充发展,至孟子时形成了“仁政”学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凡欲成帝业,就“五霸之伐”的人都大理提倡这一观点,汉室后裔的刘备也在其内,作为他手下的幕僚和将军自然也就是“仁政”的忠实追随。孟子云:“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者也”,儒家正是在这样的鞭策下积极的推行仁政思想。

(一)仁政在三国时期的作用

     自古得民心得天下,施仁政则天下安。在动荡的三国时代人民更是政权建立的根本。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汉武帝独尊儒术,虽然是外儒内法但是仁政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可是东汉末割据的诸侯各怀鬼胎,不思民本,身死为天下笑者不计其数。董卓造逆残害百姓而身死,袁绍失民心而败河北,刘备收民心善待百姓,从织席贩履而坐镇两川。第四十一回:“玄德问计于孔明。孔明曰:“可速弃樊城,取襄阳暂歇。”玄德曰:“奈百姓相随许久,安忍弃之?”孔明曰:“可令人遍告百姓:有愿随者同去,不愿者留下。”先使云长往江岸整顿船只,令孙乾、简雍在城中声扬曰:“今曹兵将至,孤城不可久守,百姓愿随者,便同过江。”两县之民,齐声大呼曰:“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即日号泣而行。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渡河,两岸哭声不绝。玄德于船上望见,大恸曰:“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欲投江而死,左右急救止。闻者莫不痛哭。船到南岸,回顾百姓,有未渡者,望南而哭。”这是他以民为本得天下的最好例证。若无民众,则无后方补给,那么何言得江山?第三十五回:“福曰:“吾自颍上来此,闻新野之人歌曰‘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也正是这样天下智谋之士争往归之,终成就了刘备的帝位。

(二)托梦延续仁政之道

     三国后期,蜀国日衰,在诸葛亮亡后蜀国更是陷入了困境。自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后,发展经济,奖励耕织,国力有所发展。但是在伐吴失败后则出现了萎缩现象,“民有菜色,朝野不闻良言”。诸葛亮治理南中,本着“以民为本”的思想和睦民族关系解决后方的威胁,为蜀汉政权的延续起到了重要作用。孔明身前鞠躬尽瘁,以图中兴汉室报先主知遇之恩,酬后主以父事之之情。但是事与愿违,后主荒淫无道,武侯含恨而逝。武侯病逝后,后主荒废政事,宠信宦官黄皓,致使钟会入川国土沦丧,统治岌岌可危。

第一百一十六回:“是夜,钟会在帐中伏几而寝,忽然一阵清风过处,只见一人,纶巾羽扇,身衣鹤氅,素履皂绦,面如冠玉,唇若抹朱,眉清目朗,身长八尺,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其人步入帐中,会起身迎之曰:“公何人也?”其人曰:“今早重承见顾。吾有片言相告:虽汉祚已衰,天命难违,然两川生灵,横罹兵革,诚可怜悯。汝入境之后,万勿妄杀生灵。”言讫,拂袖而去。会欲挽留之,忽然惊醒,乃是一梦。”武侯虽身死但仍忧百姓,他的传统儒家仁政观在钟会的梦中再现。此处非为写活钟会,正是写死武侯。此梦也兼有预述的作用,预述了蜀国灭亡的事实。但是正统的江山可以覆灭,正统的仁政学说却不能中断,故而武侯托梦于钟会。如此则武侯不死,刘氏江山不灭。。。。。。

弗洛伊德认为:梦中显示出的材料会被置换以及取代,而感情却维持不变。”钟会入川在这样的梦境警醒下不擅杀戮,也算是对武侯的一丝告慰。后人有诗赞孔明:“数万阴兵绕定军,致令钟会拜灵神。生能决策扶刘氏,死尚遗言保蜀民。”无论是蜀国还是魏国,人民都渴望安定的社会,可以发展生产。钟会也是儒家传统思想教育下的将领,他的潜意识里也就充斥着安定的因素,懂得仁政的内要,因而武侯得以入梦。武侯入梦也正是追随先主,做仁政的宣传者。

三国的征伐让割据的诸侯看到仁政的重要性,钟会的梦不仅仅是武侯一人的托梦,更是保守战乱之苦的百姓的托梦,是百姓渴望太平的潜意识的传递。

最后,《三国演义》是充斥儒家正统伦理思想的的一部通俗演义小说,真实的再现了东汉末年人民的生活境况,展示了一幅割据征伐的战争场面。作者以儒家的观点阐述了三国时代的“分合”,用感性的文字折射了各类人物的思想,用富有深意的笔触描绘了魏、蜀、吴三国的合纵敌对,是一部浸透虚虚实实政治的鸿篇巨制。

总之,一部《三国演义》达到了中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巅峰,有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无论书中的谋虑还是用人之道,都是极具研究价值。在这里我就其中的梦意象做一些肤浅的分析,发表一些个人的看法,有不当之处还请方家予以指导和谅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触摸明祖陵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