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梦意象解析
(2009-10-20 17:22:58)
标签:
杂谈 |
分类: 历史沉浮 |
摘要:《三国演义》成书于明代,共计120回,叙写了三国时代的风云变化,历史兴衰。其中大量的章节涉及梦的意象。梦本是人生理的正常现象,但是在《三国演义》里作者将梦异化赋予它神秘的面纱。梦在书中预知未来,暗示祸福,通天地,近鬼神,连接天人。通过对《三国演义》中梦意象的解析,可以发现书中梦的意想是暗合封建社会儒家的天人感应思想。作为文学意象,梦境既是小说氛围营造的需要,同时梦也反应人物的性格,梦意象在文中承载了作者部分的仁政思想。
关键词:梦:仁政;天人感应;因果报应;
《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作者罗贯中。这本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联合,斗争以及三国的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在政治上表现出强烈的“仁政”思想,崇尚忠义智勇。以儒家的思想表现了作者对昏君奸臣的痛恨,对明主贤臣的渴望。作者采用性格亮相等多种艺术手法刻画了孔明,张飞,曹操等一大批人物,描写了一幅幅战争的场面,显得波澜起伏。然而书中的梦意象更是为这部伟大著作增添耀人的光芒。《三国演义》中的梦不仅展示了人物的心理状况也反应了混乱时代的真实面貌。通过梦的叙述,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和可读性。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深厚的梦文化底蕴,这些为传统叙事文学所吸收。《三国演义》也不例外的接受这一“侵染”,形成了自己独特而富有深意的梦意象。通过对小说的解读,现将书中的梦分为四类:世间万事皆有因果---因果报应之梦;天子受命于天----天人感应之梦;人有旦夕祸福-----预兆之梦; 托梦---仁政思想解说。
一、世间万事皆有因果---因果报应之梦
佛家认为世间万物的发展起源都是有因果联系的,正如《了凡四训》所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万物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事事还报。如:七十八回,“忽一夜梦三马同槽而食,及晓,问贾诩曰:‘孤向日曾梦三马同槽,疑是马腾父子为祸;今腾已死,昨宵复梦三马同槽。主何吉凶?’诩曰:‘禄马,吉兆也。禄马归于曹,王上何必疑乎?’操因此不疑。后人有诗曰:‘三马同槽事可疑,不知已植晋根基。曹瞒空有奸雄略,岂识朝中司马师?”曹操梦三马同槽却不解其意,后来司马氏专权有如当年曹操操纵汉献帝一般操纵曹魏大权。当然在因果报应的同时,“三马同槽”的梦境也有预兆的色彩,我认为这个梦偏重于因果还报。正是有了曹孟德操纵汉家天下的因,才有了后来司马氏操纵曹魏政权的果,这是因果报应的一个最好展示。作者借用古人诗句“当年伏后出宫门,跌足哀号别至尊。司马今朝依此例,天教还报在儿孙。”应正佛家“不是不报,时辰未到”的说法。
(一)因果报应产生的文化源流
(二)作为社会环境背景来说
(三)作为文本本身来说
二、天人感应之梦
{一}天人感应的溯源
古人无法解释许多自然现象就将这些归于一种超自然力,也进而出现了最早的自然崇拜。“女娲造人”是人类对自己产生的崇拜式解说,随着历史的演变发展也就逐渐形成了朴素的感应学说。经过历史的发展终于形成了极具奇幻色彩的“天人感应”学说。在封建社会时代更是成为皇帝的“专利”。
日月尚且入其怀,那吴太夫人的儿子自然是上天的宠儿,定然是一时的英杰。第六十一回:“操伏几而卧,忽闻潮声汹涌,如万马争奔之状。操急视之,见大江中推出一轮红日,光华射目;仰望天上,又有两轮太阳对照。忽见江心那轮红日,直飞起来,坠于寨前山中,其声如雷。猛然惊觉,原来在帐中做了一梦”。“操还营自思:“孙权非等闲人物。红日之应,久后必为帝王”,红日是照亮天地的天体,红日为人而现,那么这个人必然有帝王之象。
当然并非受命于天的帝王都是有大作为的君主,《三国演义》第三十四回:建安十二年春,甘夫人生刘禅。是夜有白鹤一只,飞来县衙屋上,高鸣四十余声,望西飞去临分娩时,异香满室。甘夫人尝夜梦仰吞北斗,因而怀孕,故乳名阿斗”。刘禅也是天子,也受命于天但却是昏庸无能。既然是上天的安排,刘禅再昏庸也是汉帝宗亲,靖王苗裔,是正统的君王,这也正是作者拥护正统的一面。
《三国演义》是一部通俗历史演义小说,就难免有个人的情感色彩。曹丕是篡汉而成帝王,那么他的后代就必然要遭受报应,故而书中设计了曹操“三马同槽”的梦境,作者正是通过这样的梦意象来拥护刘氏江山的合理性,抨击曹魏政权的非正统。
(三)、天人感应的虚假人为因素
封建社会强调君王即位的正统性,所以要将即位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来文饰即位的合理与命运的使然。汉武帝是大有为之君,一改汉初黄老无为的统治政策,开疆拓土,南征北伐奠定大汉王朝后世的基业。但是汉武帝本不是皇长子,不合中国传统的长子继承制。因此他的母亲就为他导演了一出受命于天的梦境,为刘彻营造真命天子的舆论。《汉武帝内传》记载:帝曰:“儿乐为天子否?彻曰:“由天不由儿。愿日居宫垣,于陛下前戏弄,亦不敢逸豫,以失子道。景帝听罢大惊,联想到王美人常挂在嘴边的“梦日入其怀”,便认定刘彻有祥异之兆。有异常之兆则异于常人,可以继大统成帝王。《帝王世纪》记载周文王曰:梦日月着其身。”,刘彻与文王有如此相同的祥异,景帝又如何能不动心呢?至于后世麒麟现世,祥云东升之类,亦如此耳。
三、人有旦夕祸福-------预兆之梦
魏延先附于荆州刘表,后依附长沙韩玄,居其地而杀其主献其地,是为不忠不义之徒,因而孔明在魏延归降之初便要诛杀以绝后患。之所以委以重任是怜其勇而用之。孔明死后则魏延起异志,故而有“头上忽生二角”的梦境。此梦预示魏延将死。
三国时代动荡不已,生死只是转瞬间的事,这样的梦境死生也就成了当时人们人生处境的真实写照。
(一)社会环境与预兆之梦的内在关联
(二)预兆之梦在写作艺术的作用-----伏笔、预述
在有限的故事章节中,为了使后文承接得当,往往采取预述的手法以节省笔墨并为后文设置悬念,为后事张本。《三国演义》中大量梦的描述则起到了这一作用,同时悬疑的梦意象也会引起读者的注意,增强文章的阅读欲望。
第七十七回:忽一日,玄德自觉浑身肉颤,行坐不安;至夜,不能宁睡,起坐内室,秉烛看书,觉神思昏迷,伏几而卧;就室中起一阵冷风,灯灭复明,抬头见一人立于灯下。玄德问曰:“汝何人,夤度至吾内室?”其人不答。玄德疑怪,自起视之,乃是关公,于灯影下往来躲避。玄德曰:“贤弟别来无恙!夜深至此,必有大故。吾与汝情同骨肉,因何回避?”关公泣告曰:“愿兄起兵,以雪弟恨!”言讫,冷风骤起,关公不见。玄德忽然惊觉,乃是一梦。”正是关羽身死的梦境预述才有后来玄德得知关羽死讯昏厥的故事,这也是桃园结义兄弟连心的原因,同时也为后来的兴兵伐吴埋下的“义”的色彩,纵使兵败也是义气所趋。此后的白帝城之梦,锦屏山之梦也都如此。这样的预述在文本中比比皆是,使得文章各个章节直接形成统一的整体。
四、托梦------ 解说仁政思想
(一)仁政在三国时期的作用
(二)托梦延续仁政之道
第一百一十六回:“是夜,钟会在帐中伏几而寝,忽然一阵清风过处,只见一人,纶巾羽扇,身衣鹤氅,素履皂绦,面如冠玉,唇若抹朱,眉清目朗,身长八尺,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其人步入帐中,会起身迎之曰:“公何人也?”其人曰:“今早重承见顾。吾有片言相告:虽汉祚已衰,天命难违,然两川生灵,横罹兵革,诚可怜悯。汝入境之后,万勿妄杀生灵。”言讫,拂袖而去。会欲挽留之,忽然惊醒,乃是一梦。”武侯虽身死但仍忧百姓,他的传统儒家仁政观在钟会的梦中再现。此处非为写活钟会,正是写死武侯。此梦也兼有预述的作用,预述了蜀国灭亡的事实。但是正统的江山可以覆灭,正统的仁政学说却不能中断,故而武侯托梦于钟会。如此则武侯不死,刘氏江山不灭。。。。。。
弗洛伊德认为:梦中显示出的材料会被置换以及取代,而感情却维持不变。”钟会入川在这样的梦境警醒下不擅杀戮,也算是对武侯的一丝告慰。后人有诗赞孔明:“数万阴兵绕定军,致令钟会拜灵神。生能决策扶刘氏,死尚遗言保蜀民。”无论是蜀国还是魏国,人民都渴望安定的社会,可以发展生产。钟会也是儒家传统思想教育下的将领,他的潜意识里也就充斥着安定的因素,懂得仁政的内要,因而武侯得以入梦。武侯入梦也正是追随先主,做仁政的宣传者。
三国的征伐让割据的诸侯看到仁政的重要性,钟会的梦不仅仅是武侯一人的托梦,更是保守战乱之苦的百姓的托梦,是百姓渴望太平的潜意识的传递。
最后,《三国演义》是充斥儒家正统伦理思想的的一部通俗演义小说,真实的再现了东汉末年人民的生活境况,展示了一幅割据征伐的战争场面。作者以儒家的观点阐述了三国时代的“分合”,用感性的文字折射了各类人物的思想,用富有深意的笔触描绘了魏、蜀、吴三国的合纵敌对,是一部浸透虚虚实实政治的鸿篇巨制。
总之,一部《三国演义》达到了中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巅峰,有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无论书中的谋虑还是用人之道,都是极具研究价值。在这里我就其中的梦意象做一些肤浅的分析,发表一些个人的看法,有不当之处还请方家予以指导和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