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俭以养德,为政者的修身之道

(2022-04-25 16:14:04)
标签:

历史

历史随笔

人物故事

感悟随笔

分类: 历史随笔
    首发:《天津日报》2022年4月25日

俭以养德
为政者的修身之道
王爱军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什么是俭?《说文解字》里解释:“俭,约也。”意即人在享用财物时能自我约束,不放纵。崇尚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俭,既是持家的法宝,更是修德的根基,因而古代先贤多以俭为美,以力行节俭作为涵养品德、滋润操守的重要途径。

   崇俭戒奢 安贫乐道 培育以俭为美的道德情操

  与“俭”相对的,就是“奢”。何谓“奢”?奢在文字构成上为“大者”,本义指宅院大、排场大,引申的意思就是用钱没有节制,过分享受。俭与奢是对立的,孰美孰丑,古人态度鲜明。《左传·庄公·庄公二十四年》里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意思说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因此,古人旗帜鲜明地把节俭作为高尚的品德加以歌颂,而把奢侈作为万恶之源加以鞭挞。

  俭与奢,本来是对待物质生活的态度,为什么要上升到道德的高度来认识呢?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给出了解释,他说:有德行的人都是从节俭做起的。因为如果节俭就少贪欲,君子如果少贪欲就不会被外物役使,可以走正直的路;小人如果少贪欲就能约束自己,节约费用,避免犯罪,使家室富裕。所以说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如果奢侈就多贪欲,君子如果多贪欲就会贪恋爱慕富贵,不循正道而行,招致祸患;小人如果多贪欲就会多方营求,随意挥霍,败坏家风,丧失生命。做官的人如果奢侈必然贪污受贿,平民百姓如果奢侈必然盗窃别人的钱财。所以说,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然而,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就是说,追求物质的丰富与享受是人的一种天性,也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其实这种追求与奉行节俭并不矛盾,因为富不等于奢,俭不是因为贫。俭是对物质享受的克制,做到崇俭戒奢,首先需要在思想上对此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培育节俭的美德。

  春秋时,齐国的晏婴虽三朝为相,位高权重,却“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粗布之衣,一件裘皮大衣居然穿了30年,因而留下了“晏婴之狐裘”这个成语。有一次,大臣梁丘据到晏婴家,见他午饭吃的是粗糙的饭菜,几乎看不到一点儿肉,便报告了齐桓公。齐桓公非常吃惊,第二天就将都昌封给了晏婴,不料晏婴却拒绝说:“我贫穷却不感到遗憾和怨怼,是因为以贫为师,故可安于贫困,心无外染。今君王封臣都昌,就等于换了我的老师。轻师重封,将使我自己被外物所惑,丧己于物,所以臣不敢接受,请允许我辞谢封赏。”齐国的权臣庆封逃亡国外,他的封邑被重新瓜分,其中邶殿(今山东潍坊昌邑市)分封给了晏婴,食邑达三千多户,晏婴依然选择了拒绝。大臣子尾劝他说:“富有,是人人都愿意得到的,为什么偏偏您不要?”晏婴说:“庆氏的城邑多,满足了他的欲望,所以他逃亡了;我的城邑尚不足以满足欲望,倘若把邶殿加上,就可以满足了,而欲望满足了,那么离逃亡就没有几天了。一旦逃亡在外,则一个城邑都无法主宰了。所以我不要邶殿,不是讨厌富有,而是怕失掉富有啊!”晏婴的品格令司马迁十分仰慕,他赞叹说:“如果晏子活到现在,我即便为他执鞭驾车,也感到十分幸福!”

  对于古代的这些先贤来说,崇俭戒奢不是因为贫穷、缺乏享乐的物质条件,而是一种态度,一种选择。就像司马光所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我一向衣服只求抵御寒冷,食物只求填饱肚子,也不敢故意穿肮脏破烂的衣服以显示与众不同而求得好名声,只是顺从本性做事罢了。一般的人都以奢侈浪费为荣,我心里唯独以节俭朴素为美。孔子也说:“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意思是,奢侈豪华就显得骄傲、不谦逊,节俭朴素就显得寒酸、固陋。与其显得骄傲、不谦逊,倒不如宁可显得寒酸、固陋。因为骄傲、不谦逊可以让人迷失了本性,而寒酸、固陋则能催人反思自己的不足。当人对物质财富不感兴趣时,才能沉浸在对精神财富的追求和享受之中,这样就会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做到安贫乐道。

  对以俭为美的崇尚与追求,是一个人节制欲望、厉行节俭的源泉,而对节俭持之以恒的践行,又成为修养一个人品性、情操的重要路径。

   衣仅求温 食但求饱

  磨砺物力维艰的道德情感

  一种道德品质的形成,不仅需要思想观念的把持,同时也需要内心情感的体验。正如明末清初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所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俭朴美德的形成不是坐思反省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经历,然后在道德层面升华、反思与培养。

  北宋名臣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年纪稍长,他到邹平青阳醴泉寺读书。《宋朝事实类苑》描述了他当时生活的情形:“惟煮粟米二合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薤十数茎,酢汁半盅,入少盐,煖而啖之,如此者三年。”范仲淹用家中送来的小米一次煮一锅,待凉后画上一个十字,早晚各吃两块,再切上一点野菜,撒上盐末下饭。这就是“划粥断齑”这个成语的出处。和范仲淹一起就读的同学看到他每天白粥就咸菜生活太过清苦,就从家里给他带来了一份丰盛的饭菜,让他改善一下生活,谁知第二天发现范仲淹根本没吃。同学很生气,质问他原因,范仲淹解释说:“我已经习惯了现在白粥咸菜的日子,如果尝了你的美食,我担心从此就吃不惯白粥咸菜了。”

  后来范仲淹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薪高禄厚,仍是衣仅求温,食但求饱,终其一生,也未建一座像样的宅第。范仲淹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后代也是谆谆教导:“当今吾已为官,享受厚禄,但吾常忧恨者,汝辈不知节俭,贪享富贵。”他的二儿子范纯仁大婚,在床上用罗绮做一幅幔帐,范仲淹知道后板起脸教育他说:“婚姻自然是人生大事,但这与节俭有什么矛盾?怎么可以借口人生大事而奢侈浪费呢?”范纯仁解释说,这是女方提的要求,范仲淹听后勃然大怒:“范家几十年来,以节俭自守,以奢侈为耻。用罗绮做幔帐,岂不坏了家风?情面事小,家风事大。如若坚持以罗绮做幔帐,那我就把它拿到院子里烧掉!”

  在范仲淹的身体力行之下,范氏家族俭朴的家风世代相传。后来范纯仁做了宰相,在生活上也是始终勤俭如一。有族人向他讨教处世之道,他说:“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有一次,他的同僚秘书监晁端来家中拜访,时至中午,便留他吃饭。事后晁端郑重其事地对旁人说:“可惜啊,范丞相家的家风败坏了啊!”听到的人都很惊讶,忙问他是怎么回事。晁端回答说:“平时他们家吃饭,菜总是咸菜、盐豆腐之类。这次他家留我吃饭,咸菜、盐豆腐上面居然放了两小簇肉,这不是他家的家风败坏了吗?”从这则故事,足见范纯仁家中平时生活俭朴到了何等程度,那两小簇肉估计还是因为来了客人才特别加上去的。

  俭朴的家风,造就了范氏子孙忠直诚实、克已利人的品德,官至宰相、公卿、侍郎者辈出,这也让范氏家族绵延八百年而不绝,时至今日依然繁盛兴旺。

  道德情感的形成贵在体验。只有经历过贫困的人,才更能体会物力维艰的滋味,知其过程的艰难、懂其成果的不易,因而将节俭之德根植于心;只有在生活中厉行节俭,以此作为处世的宝典、升华人生境界的路径,才能将俭朴的德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它们是一个相互砥砺、相互促进的过程。

   心念苍生 不侵民利

  培养忧国忧民的道德情怀

  俭以养德,目的并不止于对个人道德的自我完善,更重要的是要推己及人,惠及苍生,泽及百姓。克制自我,升华开来就是以天下为念,以人民为本,滋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情怀,这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人修身的终极目的。

  季文子是春秋时鲁国的正卿,相当于后世的宰相,出身贵族之家,手握军政大权,然而他生活却极尽俭朴,“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大臣仲孙它有一次劝他说:“你是鲁国的上卿,做过两世君王的国相,你的妾不穿丝绸,马不吃粮食,难道你不怕国中百官耻笑你吝啬吗?难道你不顾及与诸侯交往时会影响鲁国的声誉吗?”言外之意是你身为正卿,过分的节俭就是吝啬,这不单是你个人的问题,还会有损国家形象。季文子回答说:“妾穿丝绸、马吃粮食也是我的期望,然而我看到老百姓,他们的父兄吃着粗粮穿着破衣的还很多,我因此不敢那样做。别人的父兄吃着粗粮穿着破衣,而我却给妾和马那么好的待遇,恐怕这不是国相该做的事!况且我听说可用德行荣誉给国家增添光彩的,没有听说能用妾和马来给国家争光的。”仲孙它深受教育,开始节俭自律,“妾衣不过七升之布,马饩不过稂莠”,妾穿的都是粗劣的布衣,喂马的饲料都是杂草。季文子听说后很高兴,说:“过而能改者,民之上也。”犯了错误能及时改正的人,就是人上人了,还奏请升了仲孙它的官。因为受季文子的影响,鲁国上下崇俭戒奢,蔚然成风。

  北魏长孙道生战功赫赫,身居仪同三司的高位,但却“衣不华饰,食不兼味”,生活十分俭朴。一件用熊皮做的马鞍,几十年也没有更换,当时的人把他比作晏婴。长孙道生所住的房子低矮而简陋,有一次,家中的子弟趁他外出征战,把房屋全部修缮一新,堂下四周还建起了廊屋。长孙道生回家见此场景,叹息说:“从前霍去病认为匈奴没有消灭,顾不上自己的家。现在强大的敌人还在大漠以北游荡,我难道可以安稳地坐在华丽的房舍中吗?”于是严厉地责备了后辈族人,让他们拆掉了新建的住宅。

  季文子、长孙道生等所以能够安于勤俭、安于清贫、安于本分,衣只求蔽体,食但求温饱,是因为他们想到的是江山社稷和平民百姓,他们把国家的富足、百姓的安康视为肩上的责任,充分体现了先其忧而忧、后其乐而乐的道德情怀。一个人只有具备了担当意识、责任意识,才能使修养成为一种自觉,使情感升华为品质。

  唐代大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二首·其二》中写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历史的经验,也是生活的昭示。我们作为后人,要深刻认识俭以养德的意义,从自身做起,通过涵养俭朴的美德,带动整个社会兴起崇俭戒奢的良好风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