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笔记——《敬业与乐业》

标签:
教育敬业与乐业思维品质叶叶集 |
分类: 教学反思 |
只有能够鼓足干劲工作并懂得什么是汗水和疲劳的人,才会理解欢乐的感情。——苏霍姆林斯基
昨天下午第一节,听了一节初三语文课。由林老师教《敬业与乐业》,这篇教材是名篇,又是议论文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从科组同事的评课意见,可以得出几个共识:
1.林老师的课厚积薄发,从授课过程充分可以感觉到老师有文化修养,且有自己的思想渗透在里面。特别是对梁启超先生的介绍这个环节相当好用。
2.条理清晰,语言简练。
3.师生互动较弱,学生的配合跟不上。
小林老师是我们阅读课题组的成员,去年曾经给实验班级开过诗歌阅读和写作方面的讲座。当时,她将自己学习写诗的过程和作品拿出来跟初二年级的学生分享,以亲身经历讲解一首诗的源头和修养过程,很是让人喝彩。然而,让我最有所感触的并不是这一点,而是这位老师能将课堂修炼得舒缓有致,如潺潺涓流。当时,我就在思考这份“心里很有底”的从容来自哪里。首先,应该是老师不受杂念——那些“我要怎么样”“我们一定要达到那里”的念头的影响,自我意识也不能太强;其次,就是这个老师本身她所讲的内容、她所教授的学科有一份赤子之心,才会足够真诚;再次,就是教师本人的性情和修养。上好的课在气韵上可以行云流水。我上课,相对比较急。
然而,因为教材是议论文单元的首篇讲读课,我还是提出了几个改善意见:
1.课堂讲学,需立足于思维品质的培养。知识的告知和传授很重要,但一定要让课堂成为师生思维发生联系的时空。我建议可以多次提问学生,手把手教学生怎么分析问题、回答问题。方法最重要。
作为一所公办面上中学,目前,我们入口端学生的素质是比较差的,很多老师反映课堂教学拉不动,部分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学生无法、也有可能是不愿意回答问题。可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听讲情绪也消极,部分学生听着听着会走神。有一位老师跟我说,她采取这样的方式:不会回答的学生自己请其他学生帮他回答,直至大家一起解决了问题。
2.建议实实在在研读一个部分。以课文中的一个论据为例,分析作者如何针对论点来组织材料、概述事件,或者分析一个道理论据和观点的关系。引导学生比较深入地去思考,弄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学生以后写作议论文也有帮助。
3.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在课堂上没有安排朗读,然而,一个演讲稿的学习,朗读必须,而且,对于理解能力不很高的学生来说,读一读既能提起注意力,又能从加深对文本的认识。可以安排在研读的那个环节。
最后,老师在授课的过程,还可以联系写作背景来揣摩作者的写作宗旨,以便更好地体会这些材料的缘由。
昨天下午,整个讲课和评课的过程踏实诚恳、有静气。与会老师还一起研讨了整体感知(分析课文之前与学生聊一聊)这个环节是否可以与品读环节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