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课笔记——《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2010-12-28 11:25:57)
标签:

教育

陶行知

盲孩子

影子

七年级

文本

课程改革

叶叶集

分类: 教学反思

听课笔记——《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听课笔记

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陶行知

 

昨天下午第二节,听了一节七年级语文课《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课后因为有事没参加评课,现将听课感受记录如下:

1.教学流程合理设置,由浅及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先引入、检查预习,然后组织学生通过朗读和谈话整体感知课文、理清线索、品味语言、探究问题、拓展练习、最后小结、布置作业。条理清楚,板块清晰,而且每个部分都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分角色朗读全文,用了近十五分钟。虽然花的时间较多,但是,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讲,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合理而有效的。我们听到学生读得很投入,徜徉在童话的美中。那还带着童稚的声音回响在教室里,自然而然地使我们这些听课者感受到了一份童真童趣。这就是朗读教学熏陶感染的功效。对于童话题材来讲,这是非常适合七年级学生的感知文本的方式。

 

2.不忽视文字教学。授课教师在检查预习的环节请一名学生到黑板上给生字词注音,一名学生纠正,教师再讲解含义、范读、班齐读。字词教学在中学语文公开课上常常被忽视或被蜻蜓点水,我认为这种风气是需要矫正的。

在新课程改革之初,曾经出现过忽视基础、淡化常识的风潮,有些语文课堂,跳过了“文字”的环节,直奔“文学”“文化”的层面。大部分老师都直接把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部分交给学生自己去学习,将部分字词的学习放在语句赏析的过程中完成。事实证明,初中阶段是学生语言发展的黄金时期,学生理解、接受和运用词汇的能力虽然比小学阶段有所提高,感知、揣摩、品味也比较深入,但他们还处于以积累为主的阶段。忽视文字教学使学生书写不规范、概念不清、基础不扎实,最终限制了语文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此种情况,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2006年,有关专家呼吁“初中阶段要在小学基本解决识字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字词教学,尤其是要把词汇积累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任务来抓”。 在最近两年的教研会、备考会上,关于加强字词考查的信息不断地传达。如果2011年中考考卷有比较显性的考查,这个问题将得到广大语文教师进一步的重视。改革,新理念和老教法要相结合。

 

3.善于引导,以谈话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问题。从授课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班级的学生与教师之间已经初步搭建起谈话沟通的桥梁。这对于“教”,对于“学”都是非常重要的:明白学生需要怎样的引导给学生提供抓手,清楚老师提出的问题的方向,让彼此的语言和思想有交接,才能更好地研读文本,互相提升。贴近学生的认知层面去讲课,讲到他听懂了,是一节好课的基本效果。

 

其他的优点,如教师的语言等等,就不啰嗦了。有三个问题想和老师们探讨一下:

1.不回避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将矛盾当做引领学生深入涵泳文本的契机。

在探究的环节,授课教师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你愿意当盲孩子还是影子?学生们兴高采烈地回答“影子”,因为“影子能帮助别人,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有一位学生举手回答:“我要当盲孩子,因为盲孩子不会消失,影子会消失。”老师说:“影子后来又回来了啊。有光明的地方,就有影子啊。”学生又说:“盲孩子后来还获得了光明。”老师说:“是啊,还获得了光明,光明是谁带给他的?”全班齐答:“影子。”老师说:“所以,影子的帮助是很大的!不管你选择盲孩子还是影子,老师送你们两句话:当盲孩子不要放弃对光明的追求;当影子永远不要吝惜你的爱心。”

我们看到“不要放弃对光明的追求”这个特点,教师本应该让学生回到文本中找依据。而且,我个人认为,把这个看成是盲孩子的最重要特点不大好讲——很难找落脚点。如果是我讲,我会选:勇于尝试(接住萤火虫),信任别人(对影子),在困难面前勇于自己面对和解决,又能耐心等待别人的救助。这些是一个弱者,或者一个处于困境的人能拥有的优秀的品质。我会进一步追问学生为什么不喜欢当盲孩子,引导学生明白接受困境面对困境,接受别人的帮助自救也是生活。

 

2.授课教师在讲析文本时,采用了演绎式。先将“语言美、意境美、主题美”板书,再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句子体会。这种设计使授课条理清晰。但是,这个过程是不是可以倒过来,体会文本然后再概括?以归纳式来生成观念会更理想一些。也能使“意境”这样抽象的概念有感性的认识和来支撑。而且,我觉得,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意境”这种提法可以不出现,归到“语言美”的特点里就行了。有一定的积累后,再提。

 

3.在拓展部分,教师设计了一个练习:将日常生活中帮助别人或得到别人帮助的片段写下来,并说说自己的感悟。从学生的发言的情况看,他们很喜欢这样分享。我认为,把这个环节放到开头,效果也是很好的。因为在感悟论的阅读视野里,文本的意义来源有两个,一个是文本自身,另一个是读者已有的认知和经验!在阅读文本之前,先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能使课堂教学有一个实在的起点,能营造一个交流和分享的氛围,更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当然,这是我个人的教学习惯。

 

很久没有这样整理听课心得,请多批评指导。  ¤叶叶集

听课笔记——《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