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来自中考总结会的一点思考

(2010-09-07 01:08:14)
标签:

叶叶集

中考总结会

语文

教学

高考

联结

试题研究

名著阅读

教育

分类: 教学反思

来自中考总结会的一点思考

——关于教学与考试的错位与联结

                                                    ¤叶叶集

那天在网上看到有人调侃悟空,说他一直很性感:史上最强豹纹短裙+红色丝袜+黑色长筒靴+钢管,这经典造型加上这经典点评,让我不禁失笑。

后来,又在某地中考试卷上看到有人也想调侃悟空,那卷子问众考生:孙大圣本领再大,也翻不出如来佛的手心。对这个故事你是怎么看的?参考答案里有这么一句:渲染了孙大圣对主宰天地万物的如来佛的轻慢,孙大圣的桀骜不驯正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反抗意识。这句显然错了,悟空撒尿其时并不知道那柱子是如来佛的手指。我就这个问题请教了几个大人,意见大致如下:1、此情节含有宿命论的意味,本领再大,命途也以被暗中规划好了。2、说明下级玩不过上级,提出游戏规则的强势的一方胜利的可能性大得多。这些答案非常灰色,不知能否得点分。今天,在中考总结会上听到,考生如答“在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可得一分。

有时觉得,中考是一场规则早已确定好了的游戏。自05年参加新课改以来,我日益感受到这场改革后劲衰微。应该收获成果的季节,大家的脸上却看不到喜气。连续几年我市中考的平均分都在90以下(总分150分,实分160分),作文的平均分都在42分以下(作文部分总分60分)。本文拟从中考命题的角度来探讨语文教学中一些值得关注的地方。

 

一、考查内容

1.我认为现有试卷模式中关于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薄弱,我认真研究过每年考查的要点,比如那四个用来写出汉字的拼音,不知如何考查这些要点的代表性:命题者以什么为原则,是否曾从闽方言区的语言障碍出发?或是仅从字形的角度出发?

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考查在高考试卷考得很切实,范围也很广。我们很多初中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到高中后应付这一块,都觉得很琐碎,很困难,主要原因就是初中教学和考试忽视了。

2.文言文教学、诗歌教学被弱化了。对比初中和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作品的文学性和难度,这个台阶实在太高了。以初中文言文课文学到的东西,是不可能为高中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的。况且,《大纲》每年还削减考查篇目,删减了22篇(首)。加上热心的出版社逐篇标注已考查的年份,教师们估量一下被考的可能性,筛一筛,剩下的就更不多了。以前我刚从高中下来的时候,沿用高中的教学方法,对照《大纲》确定重点的实词和虚词,然后将每一个义项概括给学生背诵积累。后来发现不用这么累,虚词是不考的,八个实词都是用比较常见或很典型的义项。

古诗词教学很大程度上沦为“默写教学”,因为关于诗词句子理解品味的能力从不考查。有些教师认为“教了也是白教,让学生背下来就算了”,关于如何体会意境什么的,就更不用教了。而好多高一的学生都说对课本里诗词和散文作品无法很好地参悟其意蕴。

3.议论文教学效果差。2010年的中考考查阅读季羡林先生的《三思而行》,其中第13题考查论证思路,第14题考查作者通过什么论证方法和方式来获得某种效果,这两道题的抽样得分率都在38%以下。很多考生在当天考完试之后都反馈“很难,不知怎么回答”。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与教材有很大的关系,人教版议论文有一两个单元,里面的作品风格各异,所议论的话题和语言风格大都不是学生喜欢的,有些文体特征很模糊。作为例子来讲,难以培养能力去解决其他问题。当然,这跟教师教学时忽略了整体感知和探究欣赏能力的培养,有更大的关系。

 

二、考查的形式

我省中考语文试卷的形式相对稳定,各大版块基本形成。其中基础和名著阅读这两个板块争议较大。

我一向认为,中考关于基础知识的考查形式应该与高考选择题的模式保持一致。因为考查的内容可以多一些,教学会相应地扎实和细致一些,有利于高中的学习。熟悉题型对学生应试有作用。

综合性学习这个板块,备受关注也备受指责。这个板块是新教材的创新之作,但是,实际上它是大家最不理睬的一部分。因为缺乏现实条件,组织起来让老师费工夫,更因为几年来考查的内容根本不在里面拿,而且,教师可以直接按照答题套路指导学生去建空中楼阁。另外,有人指出它显得有些“泛语文化”,敲敲打打。

我一直有个想法,中考是一场地区性的考试,是否可以在试卷里划一角来考查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知和思考。生活在这一方土地的人们,要先熟悉本地文化,才能放眼四方、走得更远。而且青少年也要培养弘扬地方文化的观念。比如潮州歌册、潮汕方言等,这些内容都与语文密切相关,也能设计一些题目考查学生综合组织活动的能力。

名著阅读板块的考查,从去年开始省去了常识一题,就今年看来,是考查考生对情节的熟悉情况和对某悲剧现象的理解情况。下午的总结会上,领导指出有些人已经在钻空子了,学生不阅读原著,靠做题撒网来应付,教师则负责捞题。情况确实是这样,因为有读和没读并不能在答题上体现高下,有些概括性的内容,不背诵下来而靠自己凭印象组织是很难得高分的。而作答主观题,与是否阅读原著基本没有关系。阅读名著变成一件千斤拔四两的事,谁愿意做?

 

三、评判的标准

阅读题评分的标准相对而言比较容易统一,但是,作文这一块,就让人惊心动魄了。

我市中考自07年,作文由原先的文体不限改为写作记叙文,而且方向坚持至今。记叙文,是广大中小学生接触最多的、练习最多的文体。可是,每年抽样检查的作文得分率都在70%以下,其中一年只得了61.86%。这让广大的语文教师很没有成就感——虽然评卷的,也是他们。

这真有点自我打击的味道,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生觉得作文这件事有些不可把握,很可能劳而无功,从而失去写作的兴趣和动力。建议明年评卷时能先定一个相对高一点的底线。

另外,阅读是一件很主观的事情,同一篇文章,给分可以有很大的差距。是否可以组织一个人数较多相对比较稳定的专门用来评作文的队伍,在评卷之前,培训几场,讨论几次,让评卷教师把心中的尺子拿出来比一比,统一一下。这个队伍的成员,市里每次初中作文教学教研活动都要参加,改卷前每人提交评分细则,改卷后详细点评一篇高分作文、详细修改一篇作文,集中后印刷内部交流。

 

总之,初高中的教材、教学和考试之间的联结应该加强,初中教学和考试之间的联结也应加强。

相对于高考,中考可以说是“内部的事情”,但是,每一位考生的成绩切实关系到他的人生、关系到他的家庭。所以,指导他们参加游戏的人也好,负责组织游戏的人也好,我们能不能想想办法让整个活动变得更有趣、更有效,让所有努力的孩子都能获得回报。

 

 

 

补充:据说我市高考语文平均分连续四年在全省名列第一。这个成绩与上文的情况放在一起,里面有很多东西值得探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