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让我无所适从

标签:
课程改革科学文艺教师教学用书说明文记叙文文体叶叶集教育 |
分类: 教学反思 |
请不要让我无所适从
今年的天气很反常。就说这几天,太阳和雨水好像被安排单双号轮流上路一样。昨天短袖,今天夹棉大衣,单单为了适应这温差,逃避这雨水,我们已经疲倦得很。
想起明天讲纪伯伦的散文诗《浪之歌》《雨之歌》,急急拿出反复读了好几遍,竟然理不清一个头绪来——之前的两三轮教学中,我可能都没怎么教这一课。
今晚,还是不知道如何是好。这文章,我越读越觉得不适合八年级的学生学习。以我浅薄而略高于学生的水平,它怎么读都是一个与爱情有关的作品。也不是与爱情有关就不可以让初中生阅读,但是,在感悟论的阅读视野里,文本的意义来源有两个,一个是文本自身,另一个是读者已有的认知和经验。如此灼热的爱情,我敢断言学生一定没有“认知和经验”,所以,我们课堂教学中常常首先使用的“唤醒已有的情感体验和认知”就用不上了。对于文本中的一些词语,比如假设有学生问什么是“情人”的话,我要怎么解释?用不用进一步解释一下“爱人”和 “情人”的区别?我能让学生感受“月球”与“月亮”“月牙儿”“白玉盘”“婵娟”等词的不同,能让学生学会恰当使用“人类”“人们”“人儿”,但让我从象征和隐喻的角度来解说这文章,确实很难。
一些教参把它的主题归纳为“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我首先为自己的思想认识不高感到羞愧,继而联系作者的经历,还是无法自然链接这两者。我最多就是把浪理解为一个忠诚的守护者。未尝不可吧?好的文学作品,常常是超越政治,反应人类的共性的。
但是,学生要考试啊。记得有一次,我在课堂上憋不住讲了一些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可是下课后有个学生偷偷问我:“老师能不能讲清楚我这本教材全解的分析到底对不对?如果考这道题,我能不能用这个答案?”在这个时候,我真切地感到什么是权威。
就算我无所适从,我也不能模棱两可。
但是,有时候教材是有点模糊的。新课程改革专家们认为文体意识限制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他们在教材的选编上做了改革,按主题而不按文体编排单元,结果给教师的教学造成困难,也不利于学生文体语感的形成。例如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单元学习目标上明确指出,要“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特点”。什么是“科学文艺”?“科学文艺”指的是反映科学内容、提倡科学的思想方法、歌颂科学业绩、介绍科学知识的文艺作品。很明显,这是从内容的角度来定义科学文艺作品的本质。按照人教社出版的《教师教学用书》的说法,本单元五篇课文中,《敬畏自然》是议论性散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报告文学、《旅鼠之谜》是科学小品、《大雁归来》是散文、《喂——出来》是科学幻想小说。学生享受了一场文字的盛宴,但什么是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呢?答案是“讲科学知识的,形式各异的”。在教学这个单元的过程中,很多教师习惯性地把这些课文称为“文艺性说明文”,那么《旅鼠之谜》究竟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呢?我认为从表达方式上看应该是记叙文,但是记叙文的宗旨是以情感人,而这篇文章意在揭示旅鼠的奥秘。《教师教学用书》对此作了这样的解释:这篇文章是“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生动有趣地介绍知识的科学小品”,“从文体上可以说,是说明文和记叙文杂交品种,或者叫做跨文体的文体”。每次看到这里,我总哑然失笑,觉得很有创意。教材是例子,这样教,学生必定文体意识不强。还要指出的是,我们过去几年中考考的跟花香、跟白发有关的说明文,都是比较典范的说明文,与教材里面的不大相同。
再如,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为初中阶段唯一的议论文单元,选了那四篇文章,跟现代生活差距实在太远,跟现在我们阅读到的议论文很不一样,语体特征不大突出,语言风格学生、老师都不大喜欢。
如果我们真的贯彻兼容并蓄的理念,如果我们真的落实了教参提倡的“鼓励学生有更多的创意”,那么,我们就有可能错得很厉害了。这些年,当朴素的文风被另外一些专家大加提倡后,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各种“跨文体的文体”被严打。语体风格杂糅,不是创新,不是综合,是搞不清状况,那可是很严重的毛病啊。
由此,我们看到:“什么样的土壤长出什么样的植物”不是一个正确的论断。起码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不是这样的。说到这里,课还是没谱。我先到农场去看看能不能在15级的土地上,也种上几株杨桃,据说,当系统犯毛病时,也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