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在天,竹柏在心

标签:
竹柏明月天地万物政党斗争苏东坡中国叶叶集文化 |
分类: 读书笔记 |
读书笔记评选活动投稿作品
明月在天,竹柏在心
在我有限的视野和浅薄的思考中,中国的文化贤人,我最敬仰苏东坡。如果我能写一篇文章来表达我对这位伟大人物的敬爱,我愿意以“明月在天,竹柏在心”铃印。
明月始终行走在苏东坡的文章中。第一次被这朗朗的玉盘点化,是在承天寺的青石板院子里。山间之明月,穿越浩浩时空前来探望诗人。目遇之而成色,心遇之而愉悦,从此那个漾着蓝调和银光的梦时时闪现在我的心海深处。“何夜无月?无处无竹柏?”其实,没有月亮的晚上多着呢,人世间又岂会处处有竹柏?但是,只要我们淡泊名利、开阔心胸、随缘自适、达观处世,只要我们的身边有一位相知相携的友人,每一个走夜路的晚上,月光都会为我们荡涤黑暗;即使不是竹柏,那些相随相伴的植物也可欣赏也应感激。
皎洁的月光慰藉着苍凉的人生,然而,苏东坡始终不曾刻意美化那一片月。我认为,在苏东坡的理念中,人既与天地万物平等,又要常怀谦卑之心感恩万物、常以仁爱之德泽被后辈。在许多作品中,苏东坡都话及月的盈虚消长,这是无法左右的客观现象——而,人生的得失离合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可以潇洒为人,坦然做事,不苛求自己,不责怪造化,不耍伎俩牟利害人。没有必要的——蜉蝣终要化于厚土,粟米终会沉于沧海。这种豁达的心态,使他从遭受贬谪的痛苦超脱出来,使他珍重人生,且歌且舞,在草根民生中获得许多趣味,在文学创作、书法等很多领域都独树一帜。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忘记了自己的落魄,不遗余力推奖后生,黄庭坚、秦观等知名之士皆归之。
于此,他就真的像一轮明月了——月圆月缺都无碍他的皎洁、无损他的光辉;他就真的像一条大江了——居高处下都能滋养当下、影响后代。我看到了一种温润柔韧的人格,它使人自身和天地万物一起蓬勃成长。
然而,豁达不等同于模糊是非,随遇也不等同于屈从。在不坚持的同时,苏东坡执着坚持;在不与自己较劲的同时,苏东坡同时与两个政治党派较真。他自始至终立场坚定,既反对王安石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这一路,走得好艰难!新旧两党均倍加排斥,明枪暗箭。即使他不是反对派的领袖,即使他的意见十分理性,他还是变成政党斗争的泄洪道,越漂越远。许倬云先生在《从历史看人物》中这样评价:“他的一生,可能正反映人性中‘妒忌’的恶毒”。
一个人要有怎样强大的精神力量才经受得住洪水猛兽的冲击?苏东坡以自己的人生做出了漂亮的回答。他虚其心,显其节——一如一竿在云中清吟的翠竹。他的内心从不容纳对他人和命运的怨气,我们不曾看到有任何一个作品,他运用自己横溢的才华诅咒命运、讽刺他人。同时他也绝不谄媚他人,屈从权贵,甚至他还不会借用权术达到目的。他是那样的正直,又是那样的挺拔、那样的刚毅,以郁郁葱葱的信念凌严寒、傲风霜。他的心中,种着一丛永远青翠的竹柏。这丛竹柏跟随他迁徙于湖州、黄州、常州、杭州,直至天涯海角……
苏东坡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赤壁之下,至今有人“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堤之上,红桃绿柳仍然纪念着这位伟大的人物。几年前,在汇聚着中国文人雅思雅致的西湖边上,我遥望长堤一痕,深深感慨:苏东坡以他独有方式影响着我们——存在着,却不与世俗格格不入;逍遥着,却不凌驾于生命之上。实在值得佩服!
我虽是一个庸俗女子,但我着实时时提醒自己要开朗、豁达、乐天知命,才能达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
无风、无雨、无阴、无晴,明月在天,竹柏在心,至死何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