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作业的两难(一)

(2009-06-01 17:31:44)
标签:

教育

新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新观察

答题技巧

七年级语文

题海

分类: 教学反思

 

今天下午在家没事,上网看了看,有些老师在谈论作业,谈论练习,我也来说几句:

一、关于练习的难度和学生的水平

当大家深恶痛绝地指责题海战术时,我认定这种指责是针对学生而言的,一个想带领学生在考试中突破重围的教师,一定得先自己跳进题海、畅游题海。我乐于这样做,乐于潜下去揣摩、比较、研究题目的命题意旨、对学生能力发展的作用、发问的措辞甚至是语气。

我手头的练习有几个来源:一是我自己购买的;二是我那位开书店的同学送给我的;三是我跟一些朋友的孩子要的,包括初三的、高三的。

当我把这些资料放在一起时,发现了几个问题:一是近一两年的练习都比较注重基础,这应该是对教改的一种拨乱反正,是对语文工具性的肯定。在初中阶段,放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后果将不堪设想。我现在教的七年级的学生拼音普遍很差,标拼音时出错率极高。改作业时很难下手。这与小学教师不大重视拼音的书写有很大的关系。初中时不考注音,可能小学也不考,才会导致这种情况的产生。实际上,怎么考决定了怎么教。

二是阅读文段的这一部分散发出一股急功近利的味道。前几年,高中的练习资料,现在已经出现在初中的练习册中了。七年级的练习册中,课外阅读部分很多是不经修改的中考阅读文段。七年级的学生在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上与九年级的学生很大的距离。刚刚从小学升上来,就要他们来理解这样的文段,很多学生常常丈二摸不着头脑。比如在《安塞腰鼓》的练习中,好些都用了《鼓神》,这种人性的尊贵哪是十三四岁的学生能够体会的?而这种文段做过一次一般就不会再讲了,浪费了文章,也吓着了学生。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布置作业。

三是有一种练习册设计了“整体感知课文”这个部分,并将教参的分析原文录入作为参考答案。我认为这样做看似十分贴近文本的分析,但是,专家的评点中肯、凝练、深刻,有些甚至直达文化、心理学范畴,这样的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很难接受。囫囵吞枣可能会因噎废食。

七年级的学生在答题时,直接记录自己的感想居多。他们还没有“答题的多向性、有序性、严谨性”这样的概念——没有是很正常的,也不是一件坏事。但是,教师,特别是教过毕业班的教师,在讲解文段、校对练习时,会不自觉地概括答题的步骤、技巧,会给学生提供一些程序,培训学生程序化的思路,我常觉得这样做很遗憾,但是,说句实话,谁较快地掌握谁就能较快地拔尖。

而我们在讲授理解和答题的方向,语言如何组织的时候,既是在引导学生的思路,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否定了学生个人感想的价值。有些学生在这种规范化的训练面前,有些不知所措。这可能也是有些学生不愿认真完成作业的原因之一。

所以,低年级的教师尤其要把握好讲解和评改的度,多养护,少修剪。眼光要放长远些。

 

二、关于训练的指向性

三、关于练习的量和教师的工作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