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境界
(2008-08-30 00:12:58)
标签:
于丹(庄子)心得境界老庄随谈杂谈 |
分类: 读书笔记 |
大境界
上一周,读了骆玉明的《老庄随谈》,前晚,无书可读,就重又拿起于丹的《(庄子)心得》读第二遍,可能是接连着读,我觉得骆玉明的文章对道家思想、对庄子更深刻的理解,他没有很具体地谈,但引人深思——这更得道家的精髓。于丹试图很清晰地去阐述庄子的东西,反而显得浅了一些。
但是,读《(庄子)心得》的过程,我思考了一些东西,觉得还是比较有价值的,现在记下来。
在作品里,有这么几句话: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真正的价值。大智慧者,永远不教给我们小技巧。他教给我们的是境界和眼光。
几句话让我想到一个领导的素质和技巧。
记得读大学时,我是一个标准的文学青年,每天抱着一大堆书,故作深沉地走在校园的石板路上,经常耗在图书馆里,经常写文章拿给老师看。当时我们的班主任姓黄,研究中国当代文学。我喜欢听他讲课,他的课很朴实,很清晰,我有点崇拜他。他当时住在学校的宿舍楼,那小楼在通往山顶操场的石板路边。由于他和我三叔认识(我三叔是作家),所以,我去请教他时一点都不觉得难为情。我记得我拿过好多文章给他看,有时,交上去的作文,我也想听到他亲口谈一谈。但现在回想起来,他从来没有对任何一篇文章进行比较细致的评点,他从来没有叫我用上哪些技巧,更别说哪个词用得恰不恰当。他讲了一些与文章有关的内容——作者、背景、某种思潮、某种评论方法等等。他让我感觉到,我怎么写都好——只要一直写着。每次,我从他那个小屋出来时,我总是觉得如拂春风,好像又懂得了很多东西,好像很想拿起笔来再写点什么东西。我越写越有兴趣,越写越有个性,中文系的好多老师都认识我。我拿笔写字的自信就在这四年充分膨胀了起来。
我又想起杨校长,是她帮助我完成了从师范生到教师的过渡。她人品真好!她带我做课题,提醒我记得每学期写论文,不要因为班务而耽搁了教学业务。我刚出来时,很多方面很薄弱,但她从没有指责我。我们是职业学校,本来可以怨天尤人地活着,但她从不抱怨学生的素质,从不贬低学生,她认真做好每件事——环境于她,是可以拂袖不顾的。现在想来,她对学生的尊重,对像我这样的年轻老师的尊重,对自己的尊重,使所有的对象都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提升自己的价值。因为有这种观念,她领导的学校,老师们都很勤奋。
对于我的论文,她也是这样。我很盼望能从她那里得到一些具体的指导,但她也没有这样做。当她轻轻地对我说:“可以看出你看了很多书”,我马上承认我读了很多,也摘录了一些,并战战兢兢问我用不用重写。她笑了,说:“一个高级教师是应该有一点理论修养的。”后来,我重写了论文,但是杨校长给了我信心,她让我明白我可以不只是关注操作和实践,我也可以深入地思考——尽管这些思考目前可能不是很有价值。
我曾指导过一名学生。其实他本身写作水平已经很不错,我就是在锦上添花。于是,我教给他一些技巧,告诉他我是如何谋篇布局的。文章也细细地改。后来,我发现,那个学生开始有点不自信了,老是说自己写得不好。我想,可能是我把他吓住了。所以,他的文章我不再苛求,说话的语气也轻一些,每次都表扬他。效果反而好多了。一个教师,切忌在表现自己的时候,吓倒了学生。一个领导也是这样。
生活中,我们总是渴望得到细致而明确的指导——这样我们可以拣别人的经验,少走弯路,但不管怎样,给别人自信,你将是对方最感谢的人。
给别人运筹帷幄的自信,胜过给他一点小技巧。大境界有大智慧。这是我读到的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