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小学生不可学习繁体字杂谈教育 |
分类: 读书笔记 |
小学生不宜学习繁体字
据媒体报道,两会期间, 21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提案中表示,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根,知晓繁体字,就是知晓中国汉字的由来、知晓中国文化的由来。汉字的简化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但同时也造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隔断。提案建议国家应该从小学阶段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比如将繁体字设置成必修课,或在讲授简体字的同时也教繁体字。今后大家即便不使用,也要知晓。
这个报道,我当时读后只是置之一笑,断定它是委员们为了应付作业,情急之下的奇思妙想,就如当年某著名影星提出的那个不痛不痒说了等于没说的提案一样。
但这几天在网上走动,发觉谈论的人还不少,而且意见挺对立的。所以今天我也来谈一谈——从一个语文教师的角度。
首先,我认为“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根”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但不是“根”。“根”是其他文化成长吸收养分的途径,在这个意义上,将繁体字的地位提到这样的高度是不对的。将“知晓繁体字”提升到就是“知晓中国文化”这样的高度更是犯了逻辑错误。我斗胆说一句,我认为中国文化的根是中国人真善美的人性和人情。
其次,我认为让小学生学习汉字是完全错误的。为什么呢?这是由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的。据卫灿金先生的《语文思维培养学》一书指出:“儿童表象的质量是与自身的观察能力直接相关的。由于低年级儿童的观察还是比较粗疏的,因而他们的表象还出现一定程度的粗糙性和模糊性、表面性和片面性,往往还不能比较全面地来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在教学的影响下,中、高级级儿童在观察事物时,开始能够自学地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和综合,尤其是对那些相似的事物能够通过比较来区别它们的不同特征,这就使他们的表象逐渐趋于精确和清晰。而且,他们开始注意克服观察中的表面性和片面性,开始注意到事物的整体性,注意考察和分析事物的重要特征和内部联系。这种观察自觉性的初步提高,使儿童表象所蕴含的内容深度渐渐增强。”小学,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们的识记能力处于发展状态,相当多的小学生由于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写错别字。让他们识记简体字都有困难,讲解繁体字,只会添乱。我在初中工作,这几年,学生的书写能力越来越差,语文基础越来越不扎实。做好基础知识、基础能力的培养,才是实实在在的教学。基础打好了,以后他们才更能力去学习更深广的文化。现在,我们高考错一字扣一分,可以看出大家对保持汉字书写的纯洁性的重视。小学阶段学繁体字,不利于识记简体字,而且,到时两种字体参杂在一起,又要如何看待呢?
我认为,让学生学习繁体字,其实还可以出于两种好处:一是有利于文化交流。比如,我们对古代一些资料的阅读,我们能直接地了解历史,比如我们与使用繁体字地区人们的文化交流。但这些,是大多数小学生不必要的。二是可以更好地欣赏书法作品。我们可以把繁体字的学习任务放在书法课上,而不用在讲解简体字和同时讲解繁体字。
所以,我想请问有此创意的人们,你们在作提案的时候,背景是一腔爱国热情还是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请注意,以人为本,是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