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学生是06届最优秀的学生之一。是老师自叹不如的一位学生。她的文章常有深刻、典雅的意境,语言也相当优美、精致。曾在市现场作文比赛中获奖。
月是故乡明
林熙宇
夜似乎降低了温度。周围很凉,很凉。黑漆漆的天幕中一轮皎洁的明月正在沉睡,它用其柔和的光笼罩着大地。一把残旧的大锁,落在老房子的木门上。门板上的红漆早已脱落了,只剩零星几点诉说着曾经。大锁重重地扣住了,敲击着门上的铜环。夜已深了,门仍呜咽。
邻家的磨坊飘来熟悉的声响。昏黄的月光中,影子越来越长。心跟着磨在打转,满腔的踌躇似乎已抛在脑后。那明月,故乡的那轮明月,是否足以照亮前行的路呢?多少年出门在外,凭栏远眺,城市中的月色却不如荒僻故园的那般柔和,明亮。而今,又要远去,即便心中深知故乡的月色更美,更动人……
匆忙的脚步无法抑住不安的心。他知道,不仅因为焦急渴盼富足充裕的生活,也不仅因为迫切追求全新的生活方式,更多的是对这片故土魂牵梦萦的留恋。
叶落归根,狐死首丘。家园是晶蓝虚渺的白云飘散满溢成的天空,是山涧绿水浇灌滋养成的广袤的田野,是千万条江河细流汇集凝聚成的无垠的海洋。淡忘家园的人正如水中浮萍,风中飘絮。纵观古今,即便是洒脱不羁的文人骚客也无法撇弃家园,无法不畅言对家园的思念。于是,或许在觥筹交错,看似奢华欢愉的宴会上,或许在一次踽踽独行的漫步中,或许在喧嚷的街头,或许在阒寂的渡口,便有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哀伤,“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忧愁,“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矛盾,“五月渔郎相忆否”的调侃。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夜里梦中与家园相遇。又见那袅袅炊烟在屋顶直立的烟囱升起,又见那炉灶旁捆捆扎紧的干柴,又见那大锅底欢腾跳跃的火苗,又见那稻草堆里孩子们打滚的笑颜,又见红砖上一排排脏兮兮的脚印……
思念家园的感觉就像赤着脚踩在松林间的沙径上。裹满刺的松子零星藏匿于窄窄的羊肠小道。把脚浸润于那柔软的细沙中,心灵似乎已被染成沙那样的金黄,仿佛家园就在咫尺。可当沉醉其间,忘却伤痛时,又突然被刺脚的松子狠狠地咬了一口。一声疾叫后,是一阵叹息。原来家园是那样遥远。灵魂,何时才能觅得归宿?漂泊,情何以堪?
所以,流血无法威吓归心。手无寸铁的东北人民决意要打回老家去,就在那纷乱的年头。东北沦陷了。黑土养育的百姓宁死不愿放弃自己的家园,死死地守住属于自己的土地。即便白山黑水尽化为赤血之海,残暴的敌人也绝不能扑灭这誓死守护家园的熊熊烈火。是的,灵魂需要归宿,家园就是灵魂栖息的港湾。
所以,距离无法阻隔归心。“三不”政策残酷切断了海峡两岸人民的交流,离乡背井的游子无法重返家园。他们日夜牵托着那一片故土。亲人分散,杳无音讯。浅浅的海湾那边,大陆那样可望而不可即。他们轻轻拭泪,翘首望团圆,盼统一。是的,灵魂需要归宿,家园就是灵魂沉睡的摇篮。
月光下,依稀可见那身影渐行渐远。他放慢了脚步,抬头望了望隐藏于繁密枝叶身后的月。那故乡的月,依旧明亮地照着,释放出独特而柔和的光。
指导老师:林树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