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练习千古风流人物教育 |
分类: 教学反思 |
上周一直在给一个出版社校对东西。昨天终于完成了,交上去后如释重负。今天谈谈练习的问题。
我最讨厌的练习有一种,就是那种考作者的字、号、身份的题目。当我读中文系的时候,就特讨厌!每次考试,我都打定主意这些题目准备放弃,专做后面的主观题。
作为老师,我认为这种题目在初中考查是毫无必要的,且不科学。比如我曾在好几本练习册中看到《我的母亲》的习题中考到了“胡适是
九年级里面有一个综合性活动叫做“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于是有些练习纷纷让学生介绍某个人物。那些题目如果不是事先查找资料,我绝对无法写出那个答案,我相信很多老师和我情况一样。那我们怎么能要求学生做到呢。在资讯如此发达的时代,我们要查找谁谁的资料,只要上网搜索,几秒钟之内就可以找到非常详尽的资料,为什么要强记某人的资料以应付考试呢。我在出题时,我问学生,如果我们要介绍某个人物,我们一般要提供哪些信息?知道这一点,比记住某个具体人物的某些信息有用多了。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作者将韩国、日本的一些历史试题与国内的一些试题进行比较,国内的试题着重的是识记,他们着重的是经验、教训和运用。差异很大。我读高中时,最烦的是历史,因为当年考试需要非常精确的记忆。我花了很多时间,边读边骂这种考试制度。可能因为心里十分排斥,很反感这个科目。我至今搞不清记住金字塔的石头有多少块有何意义,而记住番薯的引进时间是否有便于感谢谁。当年没有《幸运52》,如果有,说不定我会把这些题目当作是一项挑战,从而觉得兴趣盎然。
虽然是一些小小的练习,完成它也要不了多少时间,最多把它答案抄下来,然而它们的出现不仅会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还会让学生花了一些无谓的精力,更可怕的是让他们像当年的我一样觉得很烦、很无聊。
练习的难度也要注意,有些老师以为我出难一点,让学生觉得难,然后他们很怕,上课会认真些。其实经常这样的话,学生会觉得无法把握、不可捉摸,干脆算了。而有些老师认为应该在考试时考考课内阅读,以便体现课堂教学的效果。我觉得这是不可取的,考课内阅读,很大程度上是考一些既成的知识性的东西,如果老师教得细,抓得紧,学生记得牢,成绩就会相对好一些。如果比较倒霉,遇到的老师不怎么会教,以我们目前的评分标准,考试肯定成绩就不大好。这些因素的影响太大,所以不大适合。
总之,考查学生的种种能力,要先问问这种考查源自哪里,指向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