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公开课应该求真务实

(2007-12-25 09:59:42)
标签:

我记录

我的校园

教育

分类: 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为广大教师展示自我、提高自我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举行公开课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对于许多身处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来说,公开课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然而,可能由于过分“理想化”,也可能是因为走得太急,而忘了最初的目的,目前,相当一部分公开课有点“失真”,甚至呈现出“做秀”的态势。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认识到:中学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文本解读的过程,即由解读的主体(教师、学生)通过关照客体从而与作者展开积极的对话,最终实现课文文本的终极价值,因而,公开课上,只要教师不将“学生”这个对象换成“专家”“听课教师”,这节课就是真实的;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获得更多的建设性的体验和经验,这一节课就是成功的。这样的课更具借鉴意义。我认为具体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从学生的角度讲,公开课要注意呈现学生的初始阅读体验和原有的阅读能力水平。教师切不可将预习工作布置得过分细致,因为学生往往能在《教材全解》之类的参考书中找到语文专家、文学评论家们对某些知识点的讲析,这样一来,课堂教学就变成了教师和专家、评论家们的对话,听起来流畅,但整个阅读活动就被架空了,学生对语言的学习、人文的感悟根本无法落到实处。这样做是非常不人道的。比较理想的做法是,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之前,教师让学生先充分感知文本——触摸语言,体验情感、感受形象,再引导他们解读文本,记录、发表自己的初始阅读体验,提出问题,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的情况来调整教学思路,引导他们进行更到位、更深层的探究和感悟。

从教师的角度讲,公开课要展示的不是教师个人的文学修养,而是教师如何在对此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培养学生解读他文本的潜在可能。毋庸置疑,我们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还是具备比较高的语文素养的,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常常是深刻甚至是独到的。然而,文本意义的来源之一是读者已有的认知和经验,所以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是在不同的层次进行的,教师在善于用教育者的头脑去分析问题的同时,也要将自己处于学生的心理位置去感受、体验和思考,贴近学生的层面去讲课,让他们听得懂,学得到。对于学生消化不了的好东西,不要硬塞给他们吃下去——要不,教师的富有和善意就变成显摆了。

举行公开课的目的在于为教学、教研提供一个探讨的例子。假如我们都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工作可以做得更实在些,效果也会更好一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