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逝的赣民居2016(62)—黄通乡、何源镇、对桥乡(1)(江西省金溪县)

标签:
江西省金溪县黄通乡、何源镇、对桥正在消逝的赣民居邓家村忠义世家牌坊 |
分类: 民居(原创摄影) |



















这首表明诗人崇高民族气节和抗战决心的五律,出自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民族英雄文天祥之笔,诗中描写的“此”,即是金溪县黄通乡邓家村的一座古庙宇“蟠龙庵”。文天祥曾两次在此逗留,到邓氏义社招募男丁,号召其共同抵御外敌。
邓家村也被称为小坪邓家,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落。全村坐北朝南,群山环抱,茂林修竹,风景秀丽,人家百户。村前原筑有3米围墙,设有三栋门楼(即上排门、中排门、下排门)出入,今仅剩中排门(即忠义牌坊)留存至今。一条鹅卵石铺砌的道路贯穿村中,为当时盐商通道,扼古代金溪至福建邵武、光泽通衢大道。村西南0.5公里处的小山上,即为著名古迹蟠龙庵。
邓氏素以忠义闻名,“忠”“孝”二字写入邓氏家规。始祖清溪公扶危济困,“深得民心,民爱之如父母”,朝廷御赐“东方善士”称号。第五代邓雱、邓需兄弟二人见贼寇四起致民不聊生,出资创立邓氏义社,聚子弟数百,结寨寒婆岭,抵御金兵,保卫乡邻。第七代邓槐接管后,“守祖风”,招募男丁扩充义社,平贼寇保乡亲,屡获功勋,朝廷特赐镌刻“恩荣”二字的“忠义世家”牌坊一座,以表彰邓氏义举。
邓氏倡导的“忠孝为先”思想和义举深深地影响着其后人,邓氏义社在保家卫国的同时,培养出了一批武将英雄,34人获忠义称号,在我国抵御外敌金兵入侵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邓氏族人重武而不轻文,13人考录进士,出过文官42人,以文人柔弱之躯在朝政仕途上造福一方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