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2012-06-02 08:04:02)
标签:

云南省

玉溪市

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

中国寺庙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古建筑群(云南省通海县)

    秀山位于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城南。素有“秀甲南滇”的美誉。相传汉之田勾町王毋波始在此辟山林、建古刹、立亭园。千百年来,经通海节度使、大理国王段思平等历代的扩建修缮,文人学士、百姓官宦的爱护与完善,遂成为林木丰茂、文采斐然、遐迩闻名的游览胜地。主要包括:涌金寺、清凉台、玉皇阁、普光寺、三元宫、土主庙(田勾町王庙)、万寺宫和白龙寺,山内生长着宋柏,元杉、明玉兰、茶花,也被称为秀山“四绝”。

    查证通海地方史志和秀山残存的碑刻,可以发现,上世纪50年代之前,秀山某处寺院、楼阁毁于火灾,或在小规模地方武装冲突之中遭到局部损毁之类的事件,我们可以找到一些零星的记载。但是,1949年之后的20年时间里,诸如“大战钢铁铜”、“扫四旧”、“通海大地震”等天灾人祸对秀山的涤荡,在相关史志和碑刻中却闻所未闻。发生在上世纪中期的秀山三次劫难已成历史,对于这段历史,现代人是开始反思呢,还是头脑一片空白?
  第一劫:1958年——“大战钢铁铜”——熔炉、绳索、锤凿毁弃秀山千年铜佛史。
  张汝润曾经是秀山脚下通海一中的学生,后来又成了这个学校的老师。他回忆说,1958年,因为学校紧挨着秀山,他曾听老百姓传言:秀山上的铜像都被人敲掉了,在铜像内还取出了不少经书;山上涌金寺那口大钟,钟声能越过杞麓湖,江川雄关的百姓都能听到,也被人破坏了。
  1958年“大战钢铁铜”时,原通海县委宣传部部长马启和在县政府文教科工作,他回忆说,“大战钢铁铜”时,县委工业部的“工作”对象是山上的大小铜像,在秀山,每个寺院都有神像,每个寺院的正神都是铜铸的,并且如涌金寺的三大佛像、玉皇阁的玉皇大帝像都有几吨重。
  在得知工业部的工作队上山砸铜像的消息后,马启和马上向当时的省文教厅反映了县里的情况,很快收到了省里的传真文件:全省都出现了这种情况,要认真保护。他拿着这个文件上秀山时,工作队已经从涌金寺一路“工作”下来,正在玉皇阁里砸玉皇大帝的铜像,铜像太重,计划分成三段处理。他向工作队出示了省里的文件,可是人家不听,还搬出当时最时髦、最革命的话“钢铁升帐,谁也不能阻挡”做挡箭牌,把他的文件挡了回去。
  张仕昌是秀山脚下原通海县文化馆职员,曾经是秀山公园的管理者之一。他在亲眼看到有人挎着绳索、扛着铁锤上秀山砸铜像的情形后,偷偷地向省文教厅打电话,汇报了情况,最终也无济于事。无奈之下,他与同事阚华堂一起冒着风险从山上捡了一挑文物:一头装着玉帝的头像,一头挑着从神像中掏出的上百卷经书和五册明代皇历,悄悄下了山。
  据马启和、张仕昌两人回忆,在这次劫难中,秀山上凡属铜铁文物,无一幸免,就连县文化馆(即万寿宫,秀山古建筑之一)馆藏文物大刀、小钢炮也被工作队“顺手牵羊”地收走了。
  1959年,赶上建国十年大庆。秀山上无神佛可拜,群众意见很大,因此,这年5月,张仕昌接到了一个任务,“恢复”涌金寺的佛像。他想了一个简便的办法,请了三辆马车到今九街镇刘合营村的一座寺院中“借”了三尊泥佛,安装在涌金寺的大雄宝殿内。他说,可笑的是,泥佛一米六左右,可是之前铜佛高三米多,怎么看都不相衬。
  张仕昌感叹说,从信佛的大理国开国国君段思平在秀山铸铜像百余尊至1958年已有近千年历史,1958年之后,秀山不再有铜像,也不会再有庄严宏伟的三大铜佛。
  第二劫:1966年——“扫四旧”——红色风暴席卷秀山古建筑的“灵魂”深处。
  由于“扫四旧”运动声势浩大,很多关注秀山古建筑群命运的通海人已经预感到,秀山即将成为革命的对象。果然,“扫四旧”运动在通海县刚刚兴起,红卫兵就成立了战斗队,“战斗”目标就是“封、资、修”的堡垒——秀山。
  张仕昌说,红卫兵要“扫荡”秀山的消息是从战斗队里一个还有点良知的领队口中传出来的,那个领队要他带几个人上秀山把最珍贵、最有价值的碑刻留下记号,以免遭到损坏。得知这个消息后,他带上当地有名的文化人许秋山上山,为30多块最为珍贵的碑刻留下了记号,之前,他和文化馆的同事已经为普光寺内元代《宣光智照兰若碑》用土基墙围了起来,最终,这块碑记幸免于难,从而留下了一份有关元代滇南经济社会最有价值的史料。
  “扫四旧”运动开始,张仕昌眼睁睁的看着战斗队大队人马扛着撬杆、锄头、铁镐浩浩荡荡向秀山开拔,然后在秀山上砸匾联,敲神像(泥塑的)、毁碑刻,上百人在秀山上大干了一个周左右才下山。后来张仕昌发现,有一些已经留了记号的碑刻仍然不能幸免,并且碑上的每一个字都用錾子凿过,已经无法辨认原貌。
  说起“扫四旧”对秀山的破坏,马启和说,秀山寺院里没有了神像,就像一个家只有空空的房子,没有人住;没有了匾联,一座秀山就没有了灵魂。可惜的是那些精美的匾联、神像、碑刻都被损坏了。
  第三劫:1970年——“通海大地震”——部分古建筑难逃厄运,毁于一旦;部分古建筑劫后奇迹般丝毫未损。
  1970年1月5日1时0分37秒,一场里氏7.7级的特大地震猝然袭击滇中地区,震中位于通海县高大乡五星村。大地震在通海全境肆虐的同时,也给秀山古建筑群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张仕昌是在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五天上秀山查看秀山灾情的。他说,损坏最为严重的是三元宫,秀山土主庙、普光寺的厢房,这些建筑大部分墙体都已倒塌,只剩几根柱子和椽子挑着几块瓦片。沿山路上山,他看到,万寿宫的过道门发生倾斜,玉皇阁门前的“玄真天上”坊已经倒塌,竺国寺、涌金寺的大殿已经开了天窗。而普光寺内的观音殿、涌金寺内的秀山古柏阁两处建筑却安然无恙。
  马启和说,针对观音殿、古柏阁大震不倒的现象,北京建筑专家专程赶来对两处建筑进行了勘查,结果发现:观音殿为元代建筑,墙体是篾篱笆墙,由竹片编成,再用草尖和上泥巴糊上,因此具有较强的抗震性;古柏阁采用榫铆结构,不用一颗钉子,梁柱之间、梁与梁之间等多个部位都由多级斗拱支撑,显示了通海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1979年,秀山部分古建筑的图片还入选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编撰的《中国建筑技术史》一书。
  张仕昌说,秀山古建筑群的恢复工作是从1979年开始的,通海几个建筑队不间断地在秀山施工,上世纪90年代末才全部撤走。
  秀山的三次劫难是在解放后20年的时间里发生的,巧合的是,恢复工作也用了近20年的时间。同等的时间,现代人能否把秀山古建筑群修旧如旧?是否部分恢复了原貌?这些问题只有留给后人评说了。
        2006年05月25日,秀山古建筑群作为元至民国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