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28日 阴有小雨)
林浦泰山宫
(宋帝行宫)原为平山阁,宋德祜二年(1276年)首都临安陷落,恭帝和谢太后被俘,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兄弟俩在陈宜中、陆秀夫、张世杰等护卫下,3月浮海南下来到福州,从邵岐码头登岸,驻跸林浦平山阁,将平山阁改作行宫,屯兵于平山。5月初一,年仅8岁的益王赵昰在陈宜中等的拥戴下在福州城内垂拱殿(原大都督府衙署)登极,称为端宗,改年号为“景炎”。景炎元年(1276年)11月,元军逼近福州,小朝廷在福州立足未稳,就又开始了逃亡。离开福州之后,小朝廷失去了最后一个根据地,此后只能建立海上行朝,四处流亡。
注1:南宋倒数第二位皇帝:宋端宗(赵昰),改年号"景炎"(1276)(昰:音"是")。
赵昰(公元1268-1278年),在位3年,公元1278年,在元军追击中溺水受惊而死,终年11岁,葬于永福陵(今广东省新会县南)。
注2:南宋倒数第一位皇帝:帝昺(赵昺),改年号"祥兴"(1278)(昺:音"丙")。
赵昺(公元1272年—1279年),赵昰弟,在位2年,终年8岁,墓在今广东深圳赤湾村。赵昰(端宗)死后,群龙无首,眼看小朝廷就要分崩离析,陆秀夫慷慨激昂,振作士气:“诸君为何散去?度宗一子还在,他怎么办呢?古人有靠一城一旅复兴的,何况如今还有上万将士,只要老天不绝赵氏,难道不能靠此再造一个国家么?”公元1278年,众臣又拥立年方7岁的赵昺为帝,由杨太后垂帘听政,改元“祥兴“。
南宋于1279年3月在广东崖山海战中被元军大败,全军覆灭,陆秀夫知道已没有逃脱的可能,便把自己的妻子儿子赶下大海,然后对赵昺说:“事已至此,陛下当为国捐躯。德祐皇帝(宋恭帝)受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赵昺身穿龙袍,胸挂玉玺,陆秀夫遂背时年8岁的赵昺跳海而死,杨太后、百官、宫女、将士等数万人也相继投水殉国。南宋最后一位皇帝死去,宋王朝彻底灭亡。(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文天祥被俘,当时正押至崖山元营,亲眼目睹这惨烈景象。)
赵昺一般被称为宋帝昺,亦称宋卫王、广王、幼主、幼帝、末帝等。
注3:度宗指赵禥(禥:音"奇"),南宋倒数第四个皇帝,恭帝(赵显)、端宗(赵昰)、帝昺(赵昺)等三位幼帝均为其子。
注4:德祐二年(1276年)二月,谢太后递交降表,南宋正式投降元朝,延续了300余年的宋朝宣告灭亡。此后,赵昰、赵昺兄弟先后被宋室遗民拥立为帝,建立起流亡小朝廷。
元代老百姓为纪念宋末君臣,将平山阁改作社庙,庙坐南朝北,由门亭、将军殿、大殿、厢楼、戏台等组成。平山阁改名为泰山宫,正殿塑康王高宗赵构像为泰山王;右殿塑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3位忠臣,称为总管殿,陈宜中曾手书“平山福地”匾额,悬于总管殿上;左殿为天后宫。泰山宫前建两个牌楼为辕门,宫前有一个石砌平台,周围石栏。大戏台雕刻精美,上有巨大藻井,金碧辉煌。
加载中,请稍候......